“王金花的婆婆是个聋哑人,今年81岁了,生性好强,很难相处,她却与婆婆相处得很好,无论婆婆说什么、做什么她从不生气。王金花说:“自己的母亲,只要她高兴,她想怎样就怎样。”前年,婆婆不小心把脚崴伤了,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给婆婆穿衣、洗漱、喂饭、按摩、倒大小便,王金花都亲力亲为。婆婆感动地说:“儿媳妇对我比亲生女儿还要好,有这样的好儿媳,是我前世修来的福”……

  近日,有人注意到1月25日的《漯河日报》二版《善良心灵绽“金花”》一文中,出现了关于“聋哑人说话”的表述,引起读者议论。下午,漯河日报社编委会在其官方微博发出致歉声明,称这是常识性错误,按规定对相关负责人问责,召开教育整顿会议。

  常识告诉我们,聋哑人肯定是不能说话的,能说话肯定不是聋哑人。可是,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在《漯河日报》,聋哑人居然不但能开口说话,而且还说得如此之好,我估计古今中外也没有这样的奇闻。对此,漯河日报称这是犯了常识性错误,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真的仅仅只是常识性错误吗?

  百度得知,漯河日报是中共河南省漯河市委机关报,1986年创刊。随着报社的不断发展队伍不断扩大,目前报社由创刊时10人发展到110人,拥有新闻专业职称的60人,其中正高1人、副高17人、中级23人、初级19人。近几年来,报社先后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4个,市“五个一工程”奖12个,获省级以上好新闻奖200余篇(幅)。

  三岁孩童都明白聋哑人不能说话这个常识,堂堂《漯河日报》乃漯河市委机关报,又人才济济,怎么能不晓得这个连孩子都明白的常识呢?我觉得不是不知道常识,发生这样的奇事,恐怕这与我们这些年来人为包装英模,大搞虚假宣传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在各行各业每年都会涌现出一些先进人物。当然,有些人也确实名副其实的。可遗憾的是,为了配合宣传,我们总是担心先进事迹不感人,形象不完美,没有说服力。非要妙笔生华“注水”。因此,总是不惜大造假材料,进行制作、放大、包装,大树特树。结果弄巧成拙,出了不少笑话。

  被判处无期的海口振东工商分局原副局长吴岩曾经是“海南省十佳公仆”、“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而被人称之为“活阎王”的“三盲院长”姚晓红竟是“山西省十大新闻人物”、“山西运城地区十佳人民审判员”;权健没出事时,束昱辉还是“中国杰出创新人物”、“中国健康管理行业星光领袖”;刚被审查的“人民的好干部”、原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曾被央视连续5天播放其先进事迹……谁能知道这些英模头上的一道道耀眼的光环有多少水分?而这些笑话又与“聋哑人说话”何异?

  时间是一切真伪的试金石。“真”是世界上最具有生命,是最美最有价值的东西。我一点都不否认王金花是个好人,但该报道宣传“造假”给王金花抹黑却铁证如山。求真从来令人敬,造假必定笑话出。常言道:利令智昏。其实有时候造假也会令智昏。因为“假神”虽然完美无缺,但造假往往违背常识,拉低智商,出丑闹笑话在所难免!

  “聋哑人说话”岂止一个“常识性错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