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木子四问 《三问三国》第七章:刘备其人
文章目录
第七章:刘备其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中先生接受了“理学圣人”朱熹把蜀汉当做“三国”时的正统的观点,在写这本小说时费了许多笔墨去将蜀汉写成“正统“,把刘备写成“仁义”的化身,但作者对许多基本史实或事实没有违背,虽然将一些对刘备不利的史实进行了一些修饰,敏锐的读者们还是可以看出许多问题、发现一些真相的。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三国演义》“叙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笔者虽然不是“大师”,但对刘备也有一些不同于世俗的独特看法。
关于蜀汉应不应该被当作正统的问题,笔者已在前面笫四章专门进行了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只想对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依据书本去进行论述,贡献些自己的一得之见。
(一)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吗?
这个问题可能大多数的读者都会说:“这还用问吗?刘备当然是皇叔呀,不但他自己这样说,汉献帝也承认了,而且当时的许多人也这样称呼刘备嘛!罗贯中生生为了证实刘备的“皇叔”身份,还特意在二十四回安排了曹操表奏刘备军功,引刘备去见汉献帝、献帝认皇叔之事。书中是这样写的 :“帝宣刘备上殿,问曰 :‘卿祖何人 ?’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查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庆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见,见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颖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
罗贯中先生在自己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列出这一大堆东汉皇室的刘氏宗族世谱,是想用来证明刘备的身份是千真万确的“皇叔”,以此引伸来证明刘备创立的“蜀汉”之正统地位。可在笔者看来,此举却有点“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的味道。首先,刘备说的是否真的 ?他父亲叫刘弘,但要是有两个刘弘、刘备父亲并不是“孝景皇帝玄孙、中山靖王之后”的那个刘弘呢?汉献帝没有派人去查证,怎么就能做结论了吗?其次,就算刘备说的全是真的,从这些宗族世系表中可以看出,刘备与东汉皇室的关系其实也巯远得不能再疏远了,他和孝景皇帝的血缘关系隔了整整十八代!要知道古代在各姓的血缘中,都是以“五服之内”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出了“五服”之外的关系已经可以用“疏远”二字来形容,各个王朝新开国的皇帝,最多也只会往上追封到高祖,从没有追封十几代以上的祖宗的。而且,古代犯了造反谋逆、十恶不赦之大罪,也只会灭其“九族”,就是以自身算起,往上五代:高、曾、祖、考、自身,往下五代:自身、子、孙、曾、玄的九代人,九族以外概不追究。充分说明九族以外的宗亲已与路人无异,不管是荣是辱、是祸是福都与他没有任何关联了。刘备与汉献帝的共同祖先东汉孝景皇帝的世系隔了十八代,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算,已差不多五百年,因此他与汉献帝的关系只剩下“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同姓关系了。怪不得他什么官职爵位也没有,只是个靠贩屦织席为生的草民!
汉献帝之所以会认一个关系这么疏远的同姓人为“皇叔”也是有原因的,他本是陈留王,当年董卓废掉他哥哥少帝(弘农王),将他扶上帝位,一直当的都是个傀儡皇帝,整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从董卓、李傕、郭汜到曹操,那一个都不是善茬,都只是拿他当个招牌,他在朝庭里可以依靠的大臣一个也没有,不但什么主都做不了,还担心那些挟持他的人随时都可能把他从帝位上拉下来,甚至取掉他的生命。当他听说刘备立了军功,说明这个人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又听刘备自己说是汉室宗亲,这个可怜的汉献帝就想能捞根救命稻草,拉刘备做个臂助。于是也不去查证核实,只是拿出宗族世谱来查一查,虽然刘备和自已还远远隔了个十八代,也就赶快认这个“皇叔”了。世人有“病急乱投医”之说,汉献帝就来个“事急乱认叔”了。《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是这样写的:“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想:‘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做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退朝,自此人皆称之为刘皇叔”。
而刘备呢,因出身贫贱,没有象袁绍“四世三公”的身世,“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资本,又读书不多,习武不精。既无“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用兵之才,又无斩将夺关、万夫莫敌之勇,且兵微将寡,连一块立足之地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能取得一块“汉室宗亲、天子皇叔”的招牌做为政治资本,对今后号召一些英雄豪杰来投奔自己是大有好处的。由于汉献帝和刘备各有所需,于是一个五百年前是一家的同姓人刘备,就成了献帝的“皇叔”了,如果是在汉室鼎兴的大平盛世,汉朝的皇帝是决不会认刘备这么一个人做叔父的。
(二)刘备真的想匡扶汉室吗?
刘备自出道以来,就一直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加上他又拼命标榜自己是“汉室宗亲、天子皇叔”,这句“匡扶汉室”让人以为真是他念念不忘的使命,使得一些忠于汉室的忠臣义士纷纷聚集到他旗下来,准备追随他进行“除汉贼、兴汉室”的战斗,许多品评《三国演义》的专家学者似乎对刘备这一行为也无疑义,一致给予了肯定。可笔者对此却不愿苟同,认为刘备想“匡扶汉室”是假,欲“独霸一方”是真,“匡扶汉室”不过是他用来欺骗天下人,以达到“独霸一方”目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也确实收到了极其良好的效果,不但在当时的“三国时期”在曹、孙、刘三方鏖战之时,许多英雄豪杰相信刘备“匡扶汉室”的忠心,就是千百年后直至今天,仍有许多人认为刘备是一名为匡扶汉室而战斗一生的英雄。那就让笔者举出一系列事实来剥开刘备的伪装,还原事实真相,让刘备这个弥天大谎得以揭穿,暴露他只是个分裂割据的奸雄本色来。
(1)刘备自小就有叛逆汉室之野心
书中第一回就写道 :“(刘备)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做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 :‘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请大家注意这段文字,犹如“画龙点晴”,充分揭露了刘备自小就有叛逆汉朝,自立为帝的野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刘备只是个“贩屦织席为业”的平民百姓,即便他姓刘,和汉朝皇室有那么一点极其疏远的关系,他也没有半点做“天子”的资格,皇位的继承只能在上一代皇帝的嫡亲儿子间进行,就是皇帝的亲侄儿,除非皇帝没有儿子,否则,也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如敢觊觎皇位、图谋不轨,那可是死罪,是要受到严厉惩处的。更不要说刘备这个隔了十八代的同姓人了。因此,刘备如想做天子,乘车盖,就只有谋反成功才有可能,也就是说,汉朝如兴盛,刘备一点做皇帝的希望也没有,若敢私下称帝,那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必定要被汉室“诛灭九族”。所以,刘备想做皇帝,就必然希望汉室早日垮台,他才有可能乘乱登天子宝座。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刘备做小孩子时说的话,作不得数。要知道,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涉及到做皇帝、做天子的话题是所有臣民百姓最为忌惮的,如有谁敢说自己要做皇帝,那怕是开玩笑,那可是轻则抄家灭门、重则诛灭九族的滔天大罪。即便这种话出自小孩子之口,也会怀疑是父母教唆所致。就是家中的孩子,父母长辈自小就会严厉训诫,此类话绝不可乱说,此类事绝不可乱想,要做个忠臣孝子。正因为刘备父亲死得早,母亲和叔父大概都没什么文化知识,对刘备疏于管教,所以刘备自小就具备了这种叛逆不臣之心。
同时,有句俗话叫“童言无忌”,就是说小孩说话没什么顾忌,不懂得掩盖,所以最真实。又有俗语形容小孩子说“三岁看到老”,这几句俗语真是至理名言。刘备小时想做天子,长大后也无刻不在做着皇帝梦。其实他“匡扶汉室”是在偷换概念。本来匡扶汉室就是辅助汉室现在的天子,剪灭汉贼、把已经衰败、濒临灭亡的汉室重新振兴起来,就象后世的李光弼、郭子仪那样去平定“安史之乱”,匡扶唐室重兴。而刘备呢,从来没有想过去捕佐汉献帝除去曹操,重振天子雄风。而是希望能率兵创立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土,在那里称霸,等汉室被曹操篡夺后,由他打着汉室的旗号来称帝,声称是汉室的延续。由他来做“全权代表”重兴汉室。而此后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刘备在四川称王以后,由于年事已高,怕等不及称帝。很可能日夜祈祷曹操父子早日将汉帝废掉,自己才能在有生之年打着延续汉室的旗号去登上天子宝座。那时,最希望东汉王朝垮台灭亡的不是别人,可能正是这位口口声声要“匡扶汉室”的刘备!
(2)刘备用“匡扶汉室”的口号获得了不少好处
刘备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用“匡扶汉室”的口号来作为一种手段,为自已赢得了不少好处。首先,黄巾造反后,他以自己是“汉室宗亲”、有志破贼安民争取到了张飞和关羽对自己的信赖,结为生死之交。接着又以同样的理由得到二个中山大商的客户张世平、苏双的大力资助,“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使刘备和关、张二人得以打造兵器,配置全身盔甲,聚起乡勇五百人。为他日后的称霸事业打下了初步基础。接着又由邹靖引刘备去见太守刘焉,刘备又故伎重施,与刘焉说起宗派,使得“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让他们在自己麾下效力。也就是说刘备打自己是“汉室宗亲”,立志要“匡扶汉室”这张牌,不但为自己赢取了第一桶金,而且屡试不爽,不断尝到甜头。所以他一生都紧紧抓住这张牌不放,刘备这个人没多大本事,一辈子最成功之处就是选择了打“汉室宗亲、匡扶汉室”这张牌。在第十一回,刘备又一次因打这张牌而获得了巨大好处。徐州长官陶谦“延玄德上座,拱手对众曰:‘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当刘备假惺惺的谦让不接受时,陶谦还再次进行了“让徐州”,直到陶谦病危时,他又请刘备:“可怜汉家城池为重,受取牌印”。请大家注意:陶谦之所以一再要将徐州让给刘备,并不是因为刘备有什么大德高才,乃是认为刘备是有志“匡扶汉室”的“帝室之胄”,所以请刘备以“汉家城池为重,受取牌印”。其实,在这之前,刘备惶惶然东流西蹿,无处安身,栖身在曹操麾下。陶谦把徐州让给他管辖,就象一个饿得快死之人,突然有人送来一碗美食,心中的快乐可想而知。可刘备天生虚伪的性格,却几次予以拒绝,直至陶谦死后,“乃许权领徐州事”。什么“权领” ?收了别人送来自已急需的礼物,还要假惺惶的说上一句:“我这是暂时收下”,多么荒唐可笑!陶谦已死,你还能将徐州还回他吗 ?或者你请求过朝廷接管徐州了吗 ?也许,刘备知道自已的才干不足以保住徐州才这样说的,他确实也很快就丢掉了徐州。看来这位要匡扶汉室的刘皇叔,其实也什么本事,连个徐州都守不住,不知道如何能”匡扶汉室” ?他只是个“因人成事”的平庸之才,比起曹操、孙权来确实差远了。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佐,他根本没法在这乱世里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方领袖。
可能有人要为刘备抱不平了:“你这话不对,连曹操在青梅煮酒时都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这句话一直流传到现在,你怎能说刘备是个平庸之才呢?
事情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那时刘备还在曹操手下做事,后来刘备加入了国舅董承的“衣带诏”秘密盟约,密谋除去专权欺君的曹操。因怕被曹操怀疑加害,刘备就经常在园中种菜,并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不料有一天,曹操派人请刘备到府中饮酒,酒至半酣,与刘备论及天下英雄,曹操便说了那句流传几千年的“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的名言。
笔者认为:曹操这句话是半真半假,真的是他确实有些佩服刘备,一个以贩屦织席为业的草民,一无钱、二无势,三无引以为傲的门阀、四无地盘根基,多年一直今天投靠这个、明天又投靠那个。但他却有一副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颇为机灵的脑瓜,一张厚颜无耻的睑皮,屡受挫折却能毫不气馁,硬是靠着打“汉室宗亲”牌从赤手空拳混到了今日之成就,被天子认做皇叔,封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可谓了不起的成就。称他为英雄也未尝不可;假的是曹操想要拉拢刘备,首先就要试探他、笼络他,看他能否为已所用。因为这时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司马懿等人都还末出现,在曹操眼中,只有这位喜怒不形于色、莫测高深的刘皇叔才有可能成为自己最大的威胁或者臂助,所以他想试探出刘备的底细,说出这这句话正是想从刘备的反应中测出些深浅来。因此这句话并不是曹操的真心话,只是被刘备及其手下在此后进行了大肆炒作,以抬高身价、捞取政治资本,于是就广泛传播出去、流传下来。被罗贯中先生写入了《三国演义》,成为了千百年后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
(3)刘备一生都在为搞分裂割据而努力
人们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笔者认为刘备是“名为反曹、实为反汉”,他根本没有“匡扶汉室”的思想及行为,也不想认真去”反曹操、除汉贼”,一直是一面高喊“匡扶汉室”,一面抢占汉室地盘。他巴不得有曹操这么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的“奸相”在,自己才好以“讨汉贼、兴汉室”的借口来搞分裂割据,达到“独霸一方、称王称霸”的目的。他是一位真正的“混水摸鱼”者,希望把水搅得越混越好,这个“水”就象征汉王朝的统治,如果汉王朝处于政清人和的盛世,如果朝庭里没有专权的汉相,他刘备就只有在“汉室”的统治下继续去做贩屦织席的草民,他已经这样过了二十八年。最多也就只能做位下层的卑微官吏。有什么理由去招兵买马,公然与朝庭做对?有什么理由去攻占荆、益二州称王称帝呢?刘备这个“匡扶汉室”的口号与历朝历代那些打着“清君侧”旗号、实则是想谋逆篡位的反贼乱臣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有些读者会认为笔者在信口雌黄,故意标新立异来哗众取宠,那就请诸位稍安毋躁,待在下举出几个事例来予以佐证,而且这些事例必须是《三国演义》中出现了的、不是书外的史料。因为笔者的一贯态度是去评判一本小说,只能是“就书论书”,不能搬出书外的资料来否定这本小说的内容。如果这样,《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金瓶梅》等诸多有名的小说,统统都只好等着被否定而报废了。
A:《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相信即便没有看过《三国演义gt ;的人起码也听过,故事发生在第三十七回,刘备请诸葛亮以天下苍生为念,不可空老于林泉。诸葛亮就说“愿闻将军之志”,刘备就说了一番模棱两可、耐人寻味的话:“汉室危倾,奸臣窃命,备不自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迄无成就。愿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危,实为万幸。”在这里,刘备虽然说了“汉室危倾,奸臣窃命”,但并没有明确地说出请孔明帮他设谋如何清除奸臣、重兴汉室,而只是说自己“欲伸大义于天下”。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刘备见汉室已经危倾,无法挽救了,他想做一个开创太平盛世的君主,救黎民于水火之中,请诸葛亮好好的辅佐他。聪明的诸葛亮当然听懂了刘备这番话的真实含意,所以也没有给刘备出什么“清君侧、除奸贼、辅汉帝、致太平”的好主意,或讨论这方面的话题。而是教刘备如何去占领荆、益二州进行割据。而且孔明还明确的告诉刘备,那个“汉贼”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刘备只有去曹、孙势力未及覆盖到的薄弱环节下手。占领荆、益二州而成王霸之业。这就是孔明给刘备规划的“既定国策”,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刘备欣然接受了,而且自此以后也确实是按照“隆中对”的规划进行作战割据,终于实现了他在四川的“王霸之业”。可见刘备“匡扶汉室”是假,想占地为王是真,如果真的想“匡扶汉室”,那就首先要设法铲除挟持汉献帝的“汉贼”曹操,或者想法把汉献帝解救出来,再不行就退而求其次,去寻找汉王朝皇室的嫡系子孙迎接到自己占领的四川来予以侍奉。曹丕废除汉献帝后就立那位皇室嫡系子孙为帝,扶植辅佐他,这才是真正的“匡扶汉室”。你刘备自己在四川称帝能叫“汉室复兴”吗?而且,你去把同样是大汉臣子、汉室宗亲的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管辖的地方抢过来据为己有,既不忠又不义,要知道荆、益二州也是汉室的领地呀,你擅动刀兵把汉室领地霸占,和那些危害汉室的“汉贼”有什么不同?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名,行分裂割据之实的两面派嘴脸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还有,既然刘备接受了“隆中对”,也就是早已把占领荆、益二州当做了既定国策和毕生目标了,可到了用兵去攻占荆、益二州时,刘备却又一再表示:刘表、刘璋皆汉室宗亲,自己不忍心去夺取他们的领地,但最后还是去夺取了。而且夺取了益州后,刘璋向刘备投降,书中写道:“玄德出寨迎之,握手流涕曰:‘非吾行不义,奈势不得已也。’你看,刘备是多么的虚伪!虚伪得令人作呕!刘璋请他来四川是叫他帮自己抵抗张鲁,刘备却乘机抢夺了他的全部领地,还要假装流眼泪,说不是自已不仁义,而是形势所逼不得不为。就好比你请了个朋友来家里帮忙做事,那个朋友却乘机抢了你的老婆、夺了你的房子,还要假惺惺的说上一句:“不是我不够朋友,而是我被逼这样做,因为我没有老婆、没有房子,只好抢了你的”。这个刘备多么可恶!相比起来,曹操比他坦率得多,他做了有负别人的事,还能坦白的说出:“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的话来,承认自已负了别人,不怕受人指责和咒骂。如果换做是刘备,明明负了人家,却偏要装出一副不忍相负的“大仁大义”模样来!所以说曹操是真小人,而刘备是伪君子!伪君子往往比真小人更阴险、更狡猾、更可怕,把你卖了还会叫你帮着数钱!
B :《三国演义》中有刘备向东吴“借荆州”的情节,也证明刘备心中根本没有“汉室”的存在,还谈什么“匡扶汉室”?因为那时大汉王室还存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荆州也是汉室江山的一部分。刘备却向东吴去“借”,分明心目中根本不认为荆州是大汉朝的,天下也不是大汉朝的,他和孙权、曹操谁霸占了就是谁的!天下应该由他们几个去瓜分,所以才会耍手段去向孙权“借荆州”,又向刘璋去抢益州,抢得益州就自领为“益州牧”,这象是个“匡扶汉室”之人的应有行为吗?作为一个汉室的臣子(刘备是献帝封的“左将军、宜城亭侯”)这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刘备却心安理得的做了。
当曹操逼汉帝封自已为“魏王”,刘备跟着就仿效,在四川自称为“汉中王”,曹丕篡夺献帝帝位,自立为帝,宣告了汉室的灭亡,刘备也就紧跟着在四川称帝。作为一个汉朝臣子,作为一贯标榜自己要“除汉贼、兴汉室”的“汉室宗亲、大汉皇叔”,他应该对曹丕篡位的行为感到极其痛心和愤怒,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按理刘备应该拍案而起,传檄天下,兴兵讨伐曹丕这个篡夺汉室的乱臣贼子,当年董卓专权欺君,曹操还发檄文声讨,召集各路诸侯一起去讨伐董卓呢。可刘备没有这样做,连发个檄文声讨曹丕的样子都没有做一个。而是尽起倾国之兵去进攻东吴,名为关羽报仇,实则要夺回荆州、乘机占领更多的东吴领土。在刘备眼中“汉室”那有自己的义弟和地盘重要?说不定他还暗暗感激曹丕,要不是曹丕废了汉帝创立魏国,这位一贯标榜要“匡扶汉室”的伪君子还不好意思在四川称帝呢!
C 还有在件特别能彰显刘备不想“匡扶汉室”的事实,刘备一直把曹操当作“祸乱汉室的汉贼”,还和国舅董承等一起接受了献帝要除去曹操的“衣带诏”,并且在第三十一回,刘备与袁绍合作与曹操作战,和关、张、赵云等欲引兵袭击许都,路遇曹操率兵迎战,曹操骂刘备:“吾待汝如上宾,汝如何背义忘恩?”刘备就说:“汝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吾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反贼!”遂于马上朗读衣带诏,似乎显得大义凛然。而且刘备一直将“除汉贼(曹操)、兴汉室”挂在口上。按理来说,刘备如果有机会是一定会杀掉曹操的。可事实并非如此!刘备恨曹操专权欺君,只是他装出来的假相,他内心巴不得曹操不死,让他才有“除汉贼、兴汉室”的借口去拥兵占地、独霸一方,如果曹操死了,“汉贼”没有了,他这个借口也就没了,世人就会对他抢占地盘的行为进行指责和反对,汉室也不会再允许他这样做。因此,在许田围猎时,曹操竟敢纵马向前,遮往献帝,去接受将士和群臣高呼“万岁”,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在场之官员将士莫不失色,关羽大怒,纵马上前欲挥刃斩杀曹操,被刘备摇首使眼色制止。当然,刘备事后解释为是“投鼠忌器”,怕伤了献帝,这勉强说得过去。可在另一次刘备完全可以杀掉曹操却又不杀。刘备是什么居心就可想而知了。
那就是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将曹操打得大败溃逃,曹操带着百把几十号残兵贱将从华容道上逃走,孔明早已安排关羽率军埋伏在此等候,眼看这个“汉贼”及其一些重要的心腹属下就要被关羽“一锅端”,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曹操一死,“树倒猢狲散”,祸害汉害的毒瘤就清除了,东汉王朝就可以重兴了,刘备“匡扶汉室”的宿愿就要实现了。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只可惜,关羽却把曹操连同他的一些心腹班底全部放走了!这是一件严重的叛主纵敌事件!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足以身首异处的杀头大罪!可关羽却没有受到任何处分!为什么呢 ?因为刘备这位最高领导为关羽说情了,刘备对欲执法处罚关羽的孔明说:“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且记过,容将功赎罪”。刘备是君、孔明是臣,他的话孔明当然得听,可是人们不禁要问了:“刘备说的是什么混帐话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关羽只因和你是结义兄弟,犯了如此重罪,私放了头号大敌曹操,致使刘备一生追求的“除汉贼、兴汉室”的伟大计划毁于一旦,就可以“权且记过、容将功赎罪”的轻轻放过 ?如此因亲乱法,你刘备还怎么治军治国 ?刘备有这么胡涂吗 ?笔者经过仔细研读后,发现原来是刘备指使关羽放掉曹操的!可能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胡扯吗?书中不是写了关羽是感念他在‘降汉不降曹’时,曹操待他之恩义才把曹操放走的吗?你怎么能说刘备指使的呢?”
大家从书中可以看到,关羽一生追随刘备、忠于刘备,看刘备眼色行事,唯刘备之命是从。当年在许田打猎时,由于曹操公然欺君的行为,关羽大怒要杀曹操,刘备使个眼色就制止住了。关羽在“降汉不降曹”时,曹操确实对关羽刻意笼络,可关羽依然“身在曹营心在汉”,将曹操赐的新袍穿在刘备给的旧袍下面,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挂印封金”,将曹操赏赐的金银和象征官职的“大印”全部留下不要,千里走单骑去投奔刘备。而且用关羽自己的话来说:“当时曹操果是重待某,某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报过他了。”特别是第四十二回的描写,更证明关羽已与曹操“恩断义绝”。当时曹操大举进攻在新野一带的刘备势力,刘备大败,连两位妻室甘夫人、糜夫人及儿子阿斗都失陷在乱军之中,后幸得赵子龙浴血奋战,将阿斗和甘夫人从百万大军中救出。书中写道:“却说玄德行近汉津,忽见后面尘头大起,鼓声震天、喊声震地。玄德曰:“前有大江后有追兵,如之奈何?”急命赵云准备抵敌,曹操下令军中曰:‘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众将可努力问前!”众将领命,一个个奋勇向前追赶。忽山坡后鼓声响处,一队军马飞出,大叫:“我在此等候多时了”!当头那员大将,手执青龙刀、坐下赤兔马,———原来是关云长去江夏借得军马一万,探知当阳长板大战,特地从此截出。曹操一见关云长,即勒住马回顾众人曰:‘又中诸葛之计也!’传令大军速退。云长追赶十余里即回军保护玄德等到汉津,已有船只侍候,云长请玄德并甘夫人、阿斗到船中坐定,云长问曰:“二嫂嫂为何不见?”玄德数说当阳之事。云长叹曰:“曩昔猎于许田时,若从吾意(指斩杀曹操),可无今日之患!”玄德曰:“我于此时亦投鼠忌器耳”。这段情节发生在关羽在曹营备受曹操厚待笼络之后,关羽还在后悔许田围猎时没能将曹操杀掉,可见关羽并没有念念不忘的记着曹操厚待他的恩德,而是把曹操当做了仇敌,欲杀之而后快。充分证明关羽在华容道将曹操放走,是因感念曹操旧恩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而是刘备指使,关羽是在替刘备背黑锅!
为什么刘备要关羽放走曹操呢?因为刘备自小就有做天子的野心,他的人生目标是称王称帝,不是要在朝庭做一个忠臣良将。这时,刘备正准备实施孔明的“隆中对”的计划,去占领荆益两州,成就自已的王霸大业,如果除掉了曹操,危害汉室的“汉贼”没有了,汉室可以重兴了,标榜以“匡扶汉宝”为己任的刘备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拥兵自重,再去攻城略地、开创独霸一方的基业呢?最多也就因除去曹操之功,被汉帝封一个大大的官职或爵位而已。可再大的官也是在别人手下过日子,那比得上自己开国做皇帝呢 ?野心勃勃的刘备是不会甘居人臣之位的。如果放掉曹操,曹操就必然会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也就可以继续以“除汉贼、兴汉室”的借口去兴兵割据,攻占荆、益二州,去园称王称帝的梦。
也许还有人会说书中不是写了孔明答应关羽去守华容道时,刘备就说过 :“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投华容道,只怕端的放了”。孔明回答 :‘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可见这是因为曹操注定命不该死,关羽才会放他走,不是刘备暗中指使关羽放的。
其实这是孔明猜准了刘备心思,知道刘备为了有借口去实现“隆中对”的宏伟目标,必定会指使关羽放走曹操。而孔明自己也需要留下曹操,才能继续辅佐刘备去实践“隆中对”而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所以也就顺水推舟,说了句“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这“教云长做了”几个字是含有深意的,孔明借此暗示刘备,他已料到刘备会“教云长”放走曹操。刘备亦就同样回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先生神算、世所罕及”,也是暗示孔明:“先生竟能料到此事,真是神算,刘备佩服!”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孔明一开始就参与了刘备要放走曹操的策划,他和刘备那些对话是说给帐下别的将官听的。
也许还有人会怀疑笔者这种说法缺乏依据,大家不妨想一想 :如果刘备真的很想除掉曹操,既然担心云长会出于感念曹操旧恩,“端的把他放掉”,他完全可以叫孔明换一位将领去守华容道,比如换张飞或赵云去,曹操就绝对跑不了。或者立即找到关羽,严肃地对他晓以以大义,责令他绝对不能放走曹操,相信关羽一定会听刘备的。而刘备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去试探孔明:如果关羽真的放走了曹操,那又怎么办 ?当听到孔明并不反对时,就高兴得夸起孔明来了。这些事足以证明,关羽放走曹操是刘备授意的!一个专门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人,遇到危害汉室的“汉贼”能抓却不抓、能杀又不杀,却放掉他去继续危害汉室。刘备“匡扶汉室”的谎言还能站得住脚吗 ?
也许,最后又有人会说,据一些专家学者考证,关羽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这件事,在陈寿所著《三国志》等史书上是没有的,是作者罗贯中先生虚构出来的,不能作数!笔者还是以为,评论某本小说中的人和事,应以这本小说的描写为准。而且,罗贯中先生为什么要虚构这回故事呢 ?说明罗先生目光如炬,用精辟的史学眼光早已看出了刘备是这么一个伪君子,“除汉贼、兴汉室”完全是谎话,只是用来搞分裂割据、意欲独霸一方的一种手段和借口。才会构思出这么一个故事出来。一个有正义感、有良心的小说家或史学家在人物的认知上,是不会刻意去违背基本事实的,虽然在正统问题上罗先生接受了朱熹的观点,但在人物的刻画上他还是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和评判标准的。所以才会在《三国演义》中成功地塑造了刘备这么一个伪君子人物形象,纵然除开华容道这件事,我们从其他几个问题上照样可看清刘备虚伪外表掩饰下的真实面目!
(四),刘备的爱民也是作秀,“携民渡江”是一场祸害百姓的丑恶表演!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经常以“仁义”、“爱民”的面孔出现,曹操杀了许多反对者,当然也包括这些反对者的家人甚至“九族”在内。也杀了些他不该杀的人,如吕伯奢一家及给他盖被子的近侍等。笔者在“曹操其人”的篇章中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再讲了。似乎在这本书中,刘备也确实不那幺嗜杀,没看到他杀了什么不该杀的人。相反,他还在敌军重兵压境时,不顾自身安危,携带着十几万百姓从新野逃去樊城、又再从樊城转逃襄阳避难,让许人都认定刘备是位大仁大义、爱护百姓好人、“救世主”。殊不知这是刘备用来沽名钓誉的作秀,其结果不但不是爱民,反而变成害民,他这一作秀不仅掩盖了当时许多人的耳目,同时也掩盖了千百年来许多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读者耳目,所以刘备为自己脸上贴金的作秀成功了,“刘玄德携民渡江”的故事成了刘备爱护百姓的有力证据。现在就让笔者以书中描写的事实来让大家看看,刘备携民渡江究竟是给百姓们带来了福祉还是带来了灾难 ?他为了搏取“爱民”的好名声,在没有对敌情做好充分侦察和正确判断的情况下,不惜以十几万百姓的身家生命做赌注,冒着巨大的风险跟着刘备从新野到樊城,又从樊城转走襄阳,以致在路上被曹军掩杀过来,多少人尸横遍野、全家被杀;多少人妻离子散、家庭毁灭 ?这是谁之过 ?是曹军吗 ?也是但不全是,刘备也是这件惨烈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让百姓受到祸害的主要责任人!现在就让笔者举出书中事例来还原刘备以“爱民”之名,行“殃民”之实的历史真相。套用一句现代的谚语,那就是 :“事实不容歪曲,伪装应当剥去!”
事情发在在第四十回到第四十一回,四十回说的是孔明初出茅庐后,在新野用火攻法大败来犯的曹军夏候淳部,让其损失惨重,曹操亲率大军前来报仇。书中第四十回写道:“。。。。。。孔明曰 :“今曹军已到宛城,何以拒敌 ?”玄德曰:“‘不如走樊城避之’,正商议间,探马飞报,曹军已到博望了,玄德慌忙发付伊籍回江夏整顿兵马,一面与孔明商议拒敌之计。孔明曰:‘主公且请宽心,前者一把火烧了夏候淳大半人马,今番曹军,必教他中这条计!。。。。。。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便差人四门张榜,晓喻居民:‘无间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等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差孙乾往河边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差縻竺护送各官家眷到樊城,一面聚集诸将听令。。。。。。。”当年笔者读《三国演义》至此,不禁感到惶惑 :古代征战,虽然难免伤及无辜,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攻城的一方能够顺利地攻下城池,一般来说是不会去屠杀城中百姓的。只有在攻城的一方遇到顽强抵抗,城池久攻不下,攻城损失惨重。一旦攻破城,便常有迁怒城中百姓,进行屠城泄愤,认为城池难以攻破,与城中百姓相助守城有关。或攻城时因城池难破,便以攻破城后,允许士兵烧杀抢掠为奖励以鼓舞士气,争取早日破城。象刘备这样准备不予抵抗,放弃新野而往樊城,新野的百姓留在城中不走是不会有危险的,这点刘备是很清楚的,为何他还要城中百姓全部弃家出逃 ?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到四十回后面,方才明白答案。
第四十回后半部分写道,曹仁领兵到新野,“只见四门大开,曹兵突入并无阻挡,城中不见一人,竟是一座空城了。”曹仁便安排又乏又饿的曹军进城造饭安歇。“初更以后,狂风大作,守门军士飞报火起,。。。。。接连几次飞报,西南北三门皆火起,曹仁急令将士上马时,满县火起,上下通红,是夜之火更胜前日博望之火,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军士自相践踏,死伤无数。”曹军方脱得火危,又被刘备军队几次冲杀,奔到城外河边,再被关张二人从上游放下堵住上涨了的河水,曹军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至此,笔者方才恍然大悟,刘备要新野百姓全部迁走,并不是怕百姓受到曹军伤害,而是要放火烧进驻城中曹军及放水淹敌以重创曹军,这就是孔明对刘备说的“教他中这条计!”为了让自己能取得胜利让百姓撤走,本来无可厚非,但必须事先有周密计划,对撤离百姓做出妥善安排,刘备是怎样做的呢 ?请看书中描写吧!
从夏候淳部的曹军在新野博望被火攻败走后,刘备一方就应该想到曹军必定会重来报复,抓紧时间做好各种准备,事先撤离百姓。不应该等到曹军来了才叫百姓撤出,这样会让百姓因战事的瞬刻万变而受到重大损失。这是作为一个军事家最起码的常识。但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刘备方面是考虑到如先撤走百姓,担心会引起曹军的怀疑警觉,他们的火攻水淹法就可能难以奏效,临时撤走,可以造成仓皇出逃的效果,让曹军不加防范,火攻、水淹法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为了自己杀敌的需要不惜牺牲百姓的身家生命,还是仁义爱民的表现吗 ?
至于新野的十几万老百姓,什么也不懂,也不知道刘备有什么打算,反正这个城的主人叫他们撤到樊城去免受交战伤害,他们就遵命撤离。完全不知道撤离究竞是好是坏、是祸是福 ?中国几千年封见社会的老百姓都是如此。其实他们留在城中不走,相对跟着刘备撤走会好得多、安全得多。四十一回写了曹操听说曹仁的先头部队受损严重,很是生气。谋土刘晔劝道 :“‘丞相初至襄阳,必须先买民心,今刘备尽迁新野百姓入樊城,若我兵径进,二县为齑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刘备,备即不降,亦见我爱民之心,若其来降,则荆州之地可不战而定也’,操从其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目的是要平定或降服刘备,并无屠杀新野及樊城百姓之心,若刘备不战弃城而走,曹军兵不血刃得了新野,城中百姓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损失。因为曹操想统一全国,也需打爱民牌。相反,刘备叫新野百姓全部撤出跟随自己军队去樊城,反而把百姓置于危险之中,如两军相遇,曹军掩杀过来,肯定会伤及无辜、玉石俱焚。刘备以新野全县百姓的身家生命做赌注,来取得火烧新野县城、重创曹军先头部队的胜利和博取“爱民”的好名望,最后造成百姓的重大伤亡,这种做法与“以别人鲜血来染红自己顶子”的卑劣行为有什么两样 ?这能叫“爱民”吗 ?
那末,刘玄德携带的十几万百姓救出了没有 ?答案是否定的!到了樊城后,由于刘备不肯投降,曹军分八路杀向樊城,“玄德问计于孔明,孔明曰:‘可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玄德曰:‘奈百姓相从许久,安忍弃之 ?’孔明曰 :‘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随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先使云长往江边整顿船只,令孙乾、简雍在城中声扬曰:‘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百姓随刘备从新野跟到樊城,家没了。是希望在樊城能得到刘备的安置。现在刘备又要弃樊城另走别处,百姓如不跟随同去,即使不受曹军杀害,也成了无屋可住、无家可归之人,等于受到了刘备的绑架,别无他法,只有誓死相随了。书中写道:“(百姓)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你看,百姓们被刘备害得多惨啊!
特别是到了襄阳后,因为刘表之继妻蔡夫人,幼子刘琮要降曹操,不让刘备一伙进城。刘备只好又听信孔明之言,欲另投江陵安身,于是又带着百姓往江陵而去,到最后曹操大军追到,掩杀过来,势不可挡。刘备幸得张飞引军至,杀开一条血路,掩护刘备逃走,刘备的两个夫人和儿子阿斗都失陷在曹操乱军中,那十几万百姓的命运可想而知。肯定成了冤魂野鬼!书中写道:“张飞保看玄德且战且走,奔至天明,闻喊声渐渐远去,玄德方才歇马。看手下之人,只有百余骑,百姓、老小并糜兰、糜芳、简雍、赵云等一干人等皆不知下落。”书中又写了赵云为寻找甘、糜二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四顾左右,只有三四十骑相随,云拍马在乱军中寻觅,二县百姓号哭之声震天动地,中枪着箭、抛男弃女而走者不计其数!”后来玄德得云长江夏借得一万兵来相救,就随云长往江夏去了。那十余万百姓呢 ?只好丢下不管了。
如果这十几万百姓好好的待在新野和樊城,生命、房屋、财产都可保无恙,只因听信刘备之言,追随他而去,全部冤死在乱军之中!刘备用十几万百姓的鲜血浇出了一顶“爱民”的顶子,他究竞是爱民还是害民不是很清楚了吗 ?还有那个孔明自称是可以安天下的姜尚、张良之流,难道事先估计不到曹操大军杀来,小小的县治樊城肯定是守不住的,而早打定主意另投安稳之处 ?仓皇到了樊城又要匆匆逃往襄阳,襄阳进不了再要改投江陵,以致被曹军追及掩杀,造成惨痛后果。既然这么没把握,当初又何必将新野百姓带到樊城去,这不是在害人吗 ?连十几万百姓都安不了,还谈什么安天下 ?可以说在新野携民渡江是孔明一生中最大的败笔!而在四十三回,赤壁之战前夕,这位卧龙先生在东吴舌战群儒时,竟然还好意思将这次“携民渡江”,当作刘备爱民的功德拿来炫耀,笔者真替他感到睑红!
(五)刘备是个薄情寡义之人
当年刘备有句“名言”,叫做“妻子如衣服,衣服破了可以再补。”这句话充分证明他是个薄情寡义之人!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的两个老婆甘夫人、糜夫人在刘备四处漂泊的战乱中跟随他吃了不少苦头和惊吓,吕布夺去徐州,两位夫人做了吕布的俘虏;曹操攻下徐州,两位夫人又随关羽寄居曹营;在新野时,随刘备逃难被曹操大军掩杀过来失陷在乱军中,甘夫人幸得赵云救出,糜夫人抱着阿斗,又受了重伤,赵云寻到她后,她将阿斗交给赵云,再三叮嘱赵云一定要将刘备的唯一骨肉阿斗救出。因自已行动不便,怕连累赵云和阿斗,又怕留下被曹军侮辱,毅然投入枯井而死,为刘备保全了儿子和名节。可以说是一位和刘备患难与共、生死相随的好妻子。
书中的第四十一回是这样描写的:“(赵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巳没一人,只剩得孤身,并无半点退心,只顾往来寻觅,但见百姓便问靡夫人消息。忽一人指曰 :‘夫人抱着孩儿,左腿上中了枪,行走不得,只在前面墙缺里坐地。’赵云听了连忙追寻,只见一个人家,被火烧坏土墙,糜夫人抱着阿斗,坐于墙下枯井之旁啼哭,云急下马伏地而拜。夫人曰 :‘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望将军可怜他父亲飘荡半世,只有这点骨血,将军可护持此子,教他得见父面,妾死无恨!’云曰 :‘夫人受难,云之罪也,不必多言,请夫人上马,云自步行死战,保夫人透出重围。’糜夫人曰 :‘不可,将军岂可无马 ?此子全赖将军保护,妾已重伤,死何足惜 ?望将军抱此子前去,勿以妾为累也。’云曰 :‘喊声将近,追兵已至,请夫人速速上马!’糜夫人曰 :‘妾身委实难去,休得两误,’又将阿斗递与赵云曰 :‘此子生命全在将军身上。’赵云三回五次请夫人上马,夫人只不肯上马。四边喊声又起,云厉声问 :‘夫人不听吾言,追军若至,为之奈何 ?’糜夫人乃弃阿斗于地,翻身投入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