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被四面千米高山绝壁合围,犹如位于井底。当时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条“108道拐”的古道,去县城一来一回至少要4天。那时,村里人果树不敢种多了,猪也不敢多养一头,因为不通车,村里的土货根本运不出山。近400名下庄村民中,近一半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年复一年地在“井底”穷熬着。
  1997年,38岁的毛相林,作为下庄村的当家人,他下决心带领村民在悬崖绝壁上修一条公路。5年后,8公里长、2米多宽的机耕道终于修通。为了这条路,下庄村用了整整7年时间,牺牲了6名村民。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
  一个贫困村,四面环山,天不时,地不利,无出路,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但下庄村人不等不靠,硬是靠着双手和血肉之躯在悬崖壁上凿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之路。这种精神足以和当年的“红旗渠”“塞罕坝”相提并论。
  下庄村的可贵之处,首先就在于敢想敢做。要致富,先修路。因为没有便捷的出村交通,下庄村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当38岁的毛相林决定带领村民自己动手修公路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受地理条件和当时地方财政收入的限制,下庄村想要在上级财政部门拿到项目资金是非常困难的,但他们不等不靠,说干就干,克服各种困难,终于修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多宽的机耕道。从此,下庄村人不再是井底之蛙,也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广阔天空了。
  其次在于谋定后动。2004年公路通车时,下庄村还戴着“贫困帽”,大多数村民生活在贫困线下。下庄村的领头人毛相林明白,要想脱贫致富,光靠路还不够,得搞出像样的产业来。他请来农业专家对下庄村的土壤、气候、光照等进行全面考察评估,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脱贫产业。县里也派来了果树栽种技术专家,手把手培训村民。经过几年的悉心培育,全村650余亩柑橘产业初见成效。如果,下庄村人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盲目发展,很有可能会掉入发展的死胡同。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各项条件的发展之路,定方向,定决策,最终引导下庄村的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下庄村整村脱贫;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
  再者在于集中智慧。下庄的发展方向如何定,不是毛相林一个人说了算,召开群众院坝会,集思广益,让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来,搞乡村旅游。众人划桨开大船,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个贫困村,400个村民,不怨天尤人,不等靠要,凭着一腔热血,浑身干劲,硬是闯出了一番新天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