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量大好做事

  “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荫。”是中国古人提倡的“有容乃大”的处世之道。人是社会人,既然如此,人就必须与社会交往,也就必须掌握自己与社会间的交往之道,人必须学会如何与别人交往。容人是通向幸福的根本之道、最佳之道或必经之道。只有容人才能使自己幸福,别人幸福,社会幸福。
  中国人所讲的容有多种意思,意味着宽容、包容或容忍。这三者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尽相同之处。宽容更多地是一种内心的态度,包容更多地是一个人心胸的格局,容忍更多地是一个人对禀性克制的能力。这三者对人的要求不同,应用的场景不同,产生的后果也不同。
  宽容是一种仁爱的态度,抱有这样态度的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对别人宽大为怀,能够欣赏别人,从宽容的态度出发看人时不十分较真,充分理解他人的处境、困难与利益。这样的人与尖刻的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尖刻的人总是看不惯别人,时时处处都是在找别人的不是,遇有错误发生就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从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有宽就有严,宽严是一对矛盾,相比较而存在,宽是相对于严而存在的,有严的烘托才有宽的存在,没有严也就无所谓宽了。人们往往搞不清,到底应该宽在哪里,严在何方。在什么情况下该宽?在什么情况下该严?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在社会交往中宽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另一方面是严守法纪宽待失误。
  宽容通常用于当别人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说了不该说的话,并且所犯错误并未违法乱纪,也没有触及道德底线时,而自己正是他的错误言行的关联方或受害一方时的情况。这时应“以情恕人,以理律已”。每个人都会有缺点都会犯错误,自己也不会例外,一个宽容的人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妥善处理自己与犯了小错误的朋友的问题,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多一点担当,少一点责备。
  还有一种更高境界的宽容,是站在更高的立场上,去看待发生的问题和对自己的损害。战国末期著名的将相和就是这样的事例,赵国上卿蔺相如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正确对待同朝为官的赵国名将廉颇的居功自傲与叼蛮无理,后来蔺相如的宽容终于获得了廉颇的负荆请罪,当时的赵国也因此得以将相和睦国泰民安。今天的人也面临着很多类似的情景,为了公司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或国家的利益,自己是否能够宽容他人?这体现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我们的国家今天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应该进入一个讲求精神境界的时代了,是该有人能像蔺相如那样宽容,更该有更多的人至少能够感受得到别人的宽容。
  宽容的结果是团结周围的人共同奋斗。一般情况下,出了问题谁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人是受情感支配的,即使问题主要是他造成的,如果你把全部责任都推给他,势必造成对方的对立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对方也会在你的身上去找原因,结果是大家相互推诿,越来越对立,不利于总结经验,更不利于各自的进步。如果你能宽容地对待别人,通常来说别人就会以感恩的心态来对待你,大多数出错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事情过后他也会幡然醒悟,主动总结导致问题的责任,这时他也必然会做出加倍补偿。这就是:“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的根本道理。
  对于没有触犯法规纪律的小错误的处理,主要是态度和方法问题,宽容首先是从关爱和理解的角度出发,抱着善意的心态,去理解犯错误的人,其次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对于不同禀性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团结友爱共同努力的目的,具体方式方法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总结摸索,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讲宽容不可以没有原则,没有边界。如今是讲究法治的社会,当某人犯法或违规了,该接受什么处罚就应受到什么处罚。这里需要严格,这里不是讲的宽容的地方,没有任何宽容可讲,没有严就无法体现什么是宽了。即使如此,抱有治病救人的态度和抱有落井下石的态度,处理问题的结果也会是大有不同的。
  宽容要求人有一颗仁爱之心,唯有如此才能拥有宽阔的胸怀。对自己要求严格,才能体现出对别人的宽容大度也,对自己的严格和对别人的宽容相比较而存在,只有对自己的要求严格,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替别人着想宽容待人。严格对待触犯法纪之人,才是对遵纪守法者的尊重和支持,若不能严守法纪,也就谈不上对于失误的宽大了。宽容还要求宽容之人有原则、有底线,宽恕只能在道德底线之上,不得跨越法纪。这才是最大的仁爱之心,这一点恰恰是国人最模糊的薄弱地带。
  有些人恰恰相反,对自己很宽大,对别人或社会要求很高,这些人对别人或社会总是心怀不满,整日里骂骂咧咧,骂了周围骂社会,唯独不骂自己。这样的人就因为私心过重,把所有的功劳归于自己,把所有的错误推给别人,内心总是怀揣怨恨,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这样的人不仅谈不上团结他人,别人对他更是避之不及。
  包容更多的强调了人的心胸与格局。由于各方的环境不同、立场不同、层次不同会导致各方的出发点不同、思路不同、观点不同。有些时候是各有千秋,有些时候各方具有明显的层次差异。无论哪种情况,只有包容才能取长补短或求同存异。
  包容一般用于学术研讨、观念争议、对手谈判。相关各方若能够包容地充分理解其他人的环境、立场和道理,往往可以从对方的观念中学到有益的东西。一方的观点总不免带有一些片面性,各方研讨可达到兼听则明兼收并蓄,可以拓展自己的思路,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各方的知识,赢得别人的共识。
  争论中的每一方往往都是带着自己的立场、观点和理由来的,都希望在此赢得其他各方的理解与支持。当遇到不同观点时,各方都很难马上转向,放弃自己的观点,转而支持别人的观点。有些时候遇到比较开明的人,他或许经过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可以理解别人的观点,有些时候遇到顽固一些的人,则需要待到有个新的证据出现的时候,他才会接受。还有一些人,由于自己的立场和习惯,无论别人观点具备任何证据,他仍然不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承认别人的观点。
  反复争议往往是没有意义的,只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理由和立场。摆明自己的观点时,还应该看到对方的不足,高屋建瓴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出对方的问题所在。高瞻远瞩见多识广才能不钻牛角尖,才能充分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才能取长补短或求同存异。不过一般很难让对方马上接受,对方的理解需要时间。
  任何观点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道理与道理的不同仅在于道理所处的层次不同,或所能提高的层次不同,有些道理提高一个层次来看依然是道理,有些道理提高一个层次来看就已经不可称其为道理了。最终赢得争议的必定是站在更高一层次的那一方。
  包容要求人能够充分理解其他人的环境、立场和道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阅历与深思熟虑的感悟。只有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才能清晰地俯瞰全局,才能见怪不怪,才能在混沌中始终明白。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舌战群儒而立于不败,是因为诸葛亮比群儒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绝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兜里揣满了三十六计,随机应对或见招拆招。一个人若没有人观蝼蚁的眼界与鹤立鸡群的视野,就绝不会了领略到诸葛亮相对群儒的高瞻远瞩。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说明他自己正处于“鸡群”之中。
  容忍要求人有耐心和克制自己的能力,遇到对自己的不平等、不公正甚至侮辱能够克制忍耐,不使矛盾更加激化,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容忍是因为胸怀更大的目标,不值得在眼下的“小事”上花费气力。
  遇事即怒或一点就着,是胸无大志的体现,这样的人往往是无志、无礼、无能、无知之辈。没有容忍说到底是一个心态问题,愤怒的背后就是自以为是。这个“是”有很多种情况,你应该尊重我,你应该为我服务,你应该避让我,你应该…… 等等,都是因为这些应该,才会有后来的一怒之下。若没有这些应该的作祟,怎会有怒火万丈?面对“那样”,只要把这些你认为“应该这样”改成你认为“也可以那样”或“应该那样”,你就不会生气了。
  当下很多的“路怒”就是这么来的,你应该这样,为什么那样啊?于是乎,怒火爆发。正所谓:“匹夫见辱,拔剑而起”。与此相反,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是因为他有纵横天下的宏大志向,他有的统驭三军的领导才能,他根本犯不上为了眼前这几个无赖,牺牲自己的远大前程,他才能见辱不惊处乱不慌,才能够每临大事有静气。
  人在愤怒的情况下智商很低,在发怒时往往把事情搞得更糟,甚至不可收拾,这从反面说明了容忍的重要。遇到矛盾甚至纠纷,即使是在你看起来完全占理,或完全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也应该避免怒火中烧。然而,这也是最难避免的情况。
  容忍别人克制自己的能力来自远大的志向和宽广的心胸,胸中装有大事,眼前的事无论多“大”,都自然会小到犯不上为其动怒。只有你认为眼前的小事,是“天大的可恨之事”时,你才会有愤怒。只有当你觉得犯不上为“这点小事”(也许此事并不小)动怒,并形成习惯后,你才不会为“这点小事”发怒。人的禀性各不相同,有急有缓,有刚有柔,无论如何,有志有涵者对待他所遇到的事情,都能够平静对待并妥善处理。
  有容乃大可以有两个理解,一个是你足够大,你才能虚怀若谷,容天下难容之事;再一方面你容了足够多,才有博大精深,你才足够大。要做到有容就需要修炼自身提高涵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与格局,需要海纳百川博采众家之长,需要尽量做到高瞻远瞩,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有容,才会博学多识,才能成就大业。胸怀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容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