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一)《量道》系列 原子电著
文章目录
名厨做菜,食饱味不饱;庸人做菜,食未饱,味先饱。一碗青菜放一勺盐,一碗豆腐放三勺盐,表面上是青菜与豆腐的区别,实际上是味觉的定位,味觉是六欲的一种,六欲生意识(请参考:《量道》七情六欲相关之杂写),人性会把味道定位在极高点,只到极变为止为弃。
因此火锅、麻辣烫、炝菜之辈你总会吃出倒味的感觉,但并不影响你追逐其始之美。
人性是什么?
人性是高高的定位,是向上追逐;追逐美味,追逐事业,追逐生活,追逐爱情,追逐名利等等。孔子曰: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人性是天性也是道性,天性的表现是贪心。愚人称之为:人性自趋极致化。
口味越来越重,名利物质愈趋高上。作直角坐标图一副:人性是时间与行为的共同结果→过程。在时间轴上不断加剧行为的力度,形成人性之道。一人之行为成一人之道,众人之行为成事物之道,人道事道异名同出,最直观的事道趋势就是股市K线图。
驱动与反馈:
贪心无处不在,囊括人类所有行为。饮食美味是为了得到味觉的反馈;味道有好坏高下之分,人性自然逐好趋高,在好坏高低的定义下去支配行为。意识启动行为,其内心深处是在等待行为的反馈;人类是个意识与行为闭路循环的伺服系统。
人类做每一件事情都要得到意识的反馈才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才有可持续性,你若细品,可察觉到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需要反馈,或者等待反馈,有反馈后才会产生下一个意识,这也是人与机器的区别。所谓人工智能怎以代替人类?
好坏之分:
动物的本性:它认为你对它好,它也会对你好;你对它改变态度,它也会对你翻脸。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民间有云:“你好我也好”,好坏是相互作用的,有其施予的对象,有其针对性;不同的对象获得不同的对待,千人千异则是。
所谓“良心”只是对获取的认可与回报,良心也是狭隘的,针对性的;百姓口中吐出之言可谓真率性,可谓肺腑之言。可以说人性中舍得的本质是狭隘的,好坏本建立在对象之上,剥离对象谈一个人好坏岂非空谈?
对错之分:
动物的本性中只有区分对象的好坏,并无对错之意识;若好坏的基础是人,那对错的基础是事。同样一件事情,作用于每个人身上所产生的意识都各自相异。如民间所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谁对谁错?清官难断家务事。有时候既然难断对错,那就没有对错;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皆为虚拟之意识界;好坏对错本为虚拟。
有人说:当今离婚率之高,小家庭模式下矛盾依旧不减,还不如回到当年的大家庭呢!其实大家庭如青菜,小家庭如豆腐,看起来应该更和睦的环境人性会多放几勺盐,直至把家庭经营到“倒味”为止。“自趋极致化”适用于任何环境,为囚牢、在社会、贫贱中、富贵中、失意时、得意时皆不例外。
若真无对错之分,世间是否很残酷?
动物之间因食物之争、领地之争、王者之争、配偶之争而相残,胜者为王败者寇,仅此一条准则。国家之间侵略与被侵略,欺凌与反抗,没有那一方认为自己是错的,所有的行为都在自认为“对”的前提下实施。侵略是利益之需,反抗是利益之护,妥协也可美其名曰:“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世界上哪有人用“错误”驱动自身行为?不然怎有悔不当初之说?反之你若因“错误”行为得到了想要的结果,结局又如何定义?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分,对错纠缠不清,因此才需要法律来治理,才有法理不相融之说,人类已然默认个体意识的不兼容性…何须纠结对错之分?对错意识隶属于个体是私有不可复制的,而法令隶属于社会是公有而唯一的标准。
有人天性较真,有人天性豁达,纠结对错从小时候就有,只是个体之间启动阈值有高低之别。“心眼儿”小的人纠结小事,“心眼儿”大的人不肖小事而寻大事纠结,好比胃口好的人喜吃肉而胃口差的人只能喝粥度日。所谓“德不配位”,德又是什么?能上位的定是心眼不小之人。
在讨论辩解中最烦人的一句话是:“你错了”,最让人不喜欢的是各种下定义。所谓摆事实讲道理,事实可以摆,但道理很难服人。 1加1等于2每个人都能接受,这也是科学之中少有争议的原因。以对错评判他人幼稚至极,以对错指责他国迂腐至极,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如本次疫情发生在中西方,两地处理方式大相径庭,背后映射的是文化差异,文化造就思想,人性的思维不过是两种极端而已,一个要全面隔离,一个要全盘接受,这里面毫无抑制人性的成分,看不到守中之道,孰对孰错?
经典的歌曲总是避开高潮,留有余香,方回味悠长;若揭斯里底,将给人以倒味,分寸拿捏乃道行之精髓。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