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十月下旬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一石激起千层浪,“强国”、开放、创新、乡村振兴、新经济格局这些关键词无一不鼓舞人心,从商的、从政的、打工的都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唯有“老龄化”问题略显沉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并且老龄化问题已经由个人问题、家庭问题逐步向社会问题、群体问题演变,狼终究还是来了。
  父母已老,孩子尚小,夹心饼干的日子不好过。就以我家兄妹三人为例吧。我的父亲59年人,如今已经62,农民,年轻时候吃力气饭留下的后遗症逐渐凸显,经常腰腿痛,已经不能胜任繁重的农活;我的母亲58岁,当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年轻时候也是下了苦力的,因为劳作的时候摔跤腰受伤了,如今连走路都直不起腰。按照传统孝道来讲,如今该我们顶起这个家,让他们尽情享受含饴弄孙之乐了。可是现实非常残酷,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但是还是不得不强撑着干活,并非子孙不孝,而是生活所迫。哥哥中专毕业,没有什么特长,如今在西安当外卖小哥,弟弟高中毕业在江苏布厂当裁剪工;嫂嫂跑了,留10岁侄子在家,弟媳无业,在家照顾两岁的小侄子。家中的房子是父母年轻时候盖的,几十年未修葺已经成了危房,一楼的墙壁严重变形,随时有垮掉的可能。因为是城镇户口,没能搭上脱贫攻坚的顺风车解决住房问题,所以一家7口人如今仍旧蜗居在那个两层危房里。我二婚,老公是兵哥哥,常年不在家,儿子6个月大,公公婆婆都是农民,且已近70岁,多次表示已经老了干不动了,希望子女尽赡养义务。我常和弟媳聊天,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活的小心翼翼,怕家人生病,也怕自己生病,但凡有一个病了,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下面是生活尚不能自理的小娃娃,头上是父母、公婆,四个老人。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谁是机器人啊,还不都是血肉之躯,有时候真是想刚刚不起来。我的哥哥、弟弟和老公远在他乡,看起来是不是很不孝?然而回来了,小乡镇就业渠道少,工资水平低,根本无力支撑一大家人的生活开销。回家没钱孝,外出没人孝,进退两难!远走他乡,蜗居在不属于自己的城市,忍受着孤独和诸多生活上的不便,把血汗钱寄回家供养父母子女是他们能做出的唯一有可行性的选择,然而疫情让这个唯一的选择也被压缩,收入骤降,生活变得捉襟见肘。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和身体的压力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家这样的情况在本地比比皆是,也是全国众多打工族家庭的缩影。老龄化带来的倒三角家庭结构正在压垮中年一代。
  延迟退休雪上加霜。关于老龄化的探讨从2001年起已经有专家发声,并且当年65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全国人口的7,已经达到了国际上认可的人口老龄化标准。近20年过去了,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我国老龄化的进程比世界其他国家都快,并且在近些年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到了国家不得不延迟退休的地步,于是十四五期间国家正式提出延迟退休。试想一下,如今靠打工养家的年轻人到了60岁的时候仍然不能退休,但是还未达到65岁退休年龄,出去该找什么样的工作呢?男的估计能找个看大门的工作就不错了,女的估计只能找些打扫清洁之类的活了,这还是以身体健康能自食其力为基础的,如果身体不佳需要人照顾,估计只能自生自灭了。这时候肯定有人问,为什么不能让子女照顾?问得好!先看看自己吧,你现在照顾了你的父母吗?恐怕你自己的孩子还照顾不过来吧?并且,这么多老人不能退休势必会占据很多岗位,进一步压缩下一代的就业渠道,他们能不能找到工作养活自己都不知道,更别提指望他们养父母了。
  回不去的老家。这些年大量空心村合并,医疗、教育、就业资源都集中在城镇,就算愿意留在老家耕种,孩子上学怎么办、生病就医怎么办?我的大舅妈宁愿进程租房打工也不愿意再回老家种地,为什么?她是这样告诉我的,前几年大舅外出再矿上打工,两个孩子一个残疾,一个西安读大专,她有一天外出放牛,牛跑了,她去追,结果摔下一个陡坡摔晕了,一天一夜没人发下,是第二天被雨淋醒的。回去后她哭了好久,决定变卖牛、猪和几只鸡,带着残疾的小儿子追随大舅外出打工。农村老家已经难以为“家”了。年轻时候打工的钱都用来糊口了,买房梦越来越远,那么我们老了该何去何从?游荡在城市当一名乞丐?想想都觉得凄凉。
  想努力,但缺少一技之长。80、90后这一代人大部分是公办中学无差别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读的一般的话,毕业即失业,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也只能干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正在逐步淘汰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想要通过打工改善生活都变得很难,更别提实现梦想了。退守老家?老家的土地要么是城郊被征收,要么被退耕还林,即使残留一些,也是山区,耕种成本极高,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已经难以养活一家老小。更何况上文也提到了,由于教育、医疗、农村空心化问题,老家已经难以为“家”了。所以我有些理解“三和大神”,如果生活没有指望,那么也就没有努力的动力了,他们大约是一群已经连梦都做不起的年轻人吧。
  养老渠道探索失败。近些年各级政府就养老问题进行了很多探索,但是效力并不明显。第一,养老保险,抛开少部分政府、国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大部分人,尤其是农村老人,只有基础养老保险,各省领取标准略有不同,但基本都在100元左右,根本难以维持生计。第二,居家养老。依靠村社区对辖区老人进行统一管理看管,这个也只能做到偶尔去看看少数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己,村社区顶多提供一个老人日间活动聚集场所。第三,互助养老。老人互相照顾这事显然是非常不靠谱的,因为大家差不多年纪,体力精力都跟不上了,能照顾好自己已经吃力了,让老年人照顾老年人首先身体上就吃不消。况且,常年照顾自己亲生父母、孩子,年轻人都直呼吃不消,何况是让年迈的自己照顾另一个非亲非故的同样年迈的人。看看那些因为独自带娃产后抑郁的妈妈们吧,照顾人真的是个考验体力和耐力的大活。第四,养老院养老。以我家这边为例吧。我家在陕南一个小县城,我曾经咨询过本地养老院,收费标准分四个等级,生活能完全自理的老人1599元月人;生活半自理的老人1999元月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2999起步;在此基础上伙食费另交,根据伙食等级不同收费不同。算算看,家里四个老人送养老院的话,一个月小一万,并且随着年龄增长,自理程度变差,花费会越来越高,还要养孩子媳妇。这个男人一个月得挣多少才能维持糊口?所以养老院对打工族来说也是不现实的!第五,依靠当地政府。兄弟们醒醒吧!这几年脱贫攻坚下来,政府都被掏空了,政府工作人员发工资都变得捉襟见肘,哪能拿出钱来给那么多人养老。
  我坦白,老有所归太难了,这个话题太沉重,我也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还是交给专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