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宿州8月15日电(通讯员 余子明)为感受家乡独特“乡风”文化,并探索家乡脱贫攻坚的模式和成果,8月3日 5日,“最美乡风”脱贫攻坚实践团的成员回到素有“钟馗之乡”之称的家乡灵璧县下楼镇,进行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活动。
    尽管八月的天气炎热,也挡不住实践团成员的热情,触着皖北的豪旷大方气息,开始了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提高调查问卷的精准度,确保调研目的的精准性,准确定位下楼镇贫困户位置,队员们早早赶到政府寻求帮助。政府工作人员在了解服务队此行目的之后,对队伍的到来表示非常欢迎,并安排好调研地村干部的对接工作。随后,政府工作人员提供贫困户详细信息,调研队伍初步了解到下楼镇贫困户的分布情况,并据此分析讨论出“以散为整,对点调研”的调查方案。在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服务队顺利开始了第一天的调研。
    下午,顶着炎炎烈日,队员们开始社区脱贫户调研任务。历经三小时多的调研与分析,发现,贫困户脱贫而不脱策,名义上虽已脱贫但依然享受着国家帮扶政策,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脱贫户的返贫风险。经过分析整理,队员们还发现,大部分脱贫户对返贫风险以及阻断政策都不甚了解,对因人口学冲击、农业灾害、经济风险、社会风险而致返贫情况都无有效阻断措施,他们大多选择比较保守的外出务工、减少开支、私自筹款,而不愿意通过银行贷款、保险公司等方法解决。由此可知,贫困户的借贷意识等仍较为淡薄。
  8月4日上午,队员们在村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村里年龄最大的党员余梅凤老人家中,老人热情的接待了实践团成员,见到实践团成员的到来特别的开心,老人说在她眼里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的模样。老人还跟实践团成员分享了她的工作时的往事。余梅凤老人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以后,老人依旧数十年如一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优先的服务意识。余梅凤老人也对现代大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学生要能吃苦,要有责任感,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争取早日加入共产党。老人告诉实践团成员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负国家人民重托。老人的一番话语使实践团成员深受感动和教育。
    下午,村长又带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村民余殿先的家中,余先生告诉实践团成员国家这两年的政策也越来越好,村里的水泥路取代了原来的泥土路,周边的工厂也建了起来,好多村民也都找到了工作,加上村里领导的努力推动扶贫工作,村里的居民都脱贫,生活变好了。队员们路过街旁买西瓜的阿姨时也对阿姨进行了访问,阿姨对最近几年村里的变化也是赞不绝口。通过这次采访,令实践团成员获益匪浅。只有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完善自己,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和职责,才算一个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负责的新时代青年。最后,实践团成员们在村里老人活动中心进行大扫除。
   第三天成员们来到了灵璧县著名景点钟馗文化园,灵璧县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传说人物钟馗的故里,中华奇石的主产地,素有“虞姬、奇石、钟馗画,灵璧三绝甲天下”之誉。然而,这个4A级景点原先是一座荒山,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复苏,提升地方居民的生活质量,响应国家扶贫攻坚政策,当地政府借助文化优势,将其改造为今天闻名中外的旅游文化景点,既弘扬传承了文化,又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还改善了周边的居住环境。总的来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2、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就业。
    3、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别
     花开宿州,瓜熟蒂落。横亘黄淮平原,高出尘世三分。天空更蓝,大地更绿。通过这次的调查,实践团成员发现是政府的支持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才使这原本普普通通的小镇和城市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人民的生活也更加便捷。村委会的积极帮助和他们为民服务的热情让实践团成员动容,老人的亲身经历和真情鼓励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要努力学习,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中心的领导方针,全身心为人民服务。

  通讯员 :余子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