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摘自《申江服务导报》)
  
  哈佛大学年轻教授要给西湖动点小手术
  
  夏建统 :25岁,生于浙江衢州。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建筑学及商务信息管理硕士、设计学博士学
  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兼任美国XWHO设计顾问公司行政副总裁、常青藤合和设计
  机构(由哈佛20多名教授投资合办的公司)执行总裁。研究课题包括数字化城市景观、GIS
  和网络GIS、东西方文化及景观,等等。他提出的“关于动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是现代景
  观规划设计领域最新的理论模型。曾参加主持德国、英国、以色列、埃及及美国等多个城市的规
  划设计项目并获奖。
  
  坐在我对面的夏建统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丝毫没有少年得志的轻狂。不知为什么,看着他,脑
  子里忽然浮现出《赤壁怀古》中的一段话:“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风发,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夏建统刚好也是新婚,不过,有别于公谨的是,他很平和。
  
  应杭州市邀请,年仅25岁的景观设计专家夏建统率20多位哈佛大学研究生,将用一年两个月
  的时间,对杭州西湖景区作一个整体规划。夏建统就此向记者讲述了他的一些初步设想。
  
  城市远景规划,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景观设计学”。这个学科在中国是很新鲜的。按照传统思
  维理解,景观设计学讲的是园林设计,比如苏州园林、皇家园林设计等。而我们所说的景观设
  计,是对一个更大的范围,比如整个国家的环境、一个城市的环境,或城市中一个社区的环境作
  全面的设计。
  
  虽然每个城市特点不同,但规划设计的步骤基本相同。掌握准确的信息,是把握一个城市发展脉
  搏的基础。杭州景观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搜集各个领域的数据,然后建立动态模型,由规划师提
  出多个不同的方案,然后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估。比如某个方案会使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但这
  个方案又会对历史文化造成多少破坏、给生态造成多少损失等等,这些数据,都会在我们的方案
  中体现出来,以便决策者综合考虑和权衡,然后决定选用哪个方案。
  
  这次随我一起赴杭的20多人中,有建筑师、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历史文化等方
  面的专业人士,因为景观规划需要各个学科的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
  
  杭州不可能因为这次规划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
  产”,但杭州方面也不能因为只顾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忽略其他方面。我们会给杭州方面几
  个方案,即这么做,5年、10年后,会产生怎样效果的前景预测。这个设计项目,预计明年3
  月可全部完成。
  
  在西湖改造方面,我们可能会移掉一些破坏西湖设施的东西,如高层建筑;改变一些交通设施、
  交通管理等。现在有一座影响西湖景观的摩天大楼,如果设置单行道就可以造成这样一种效果,
  即游人若不回头,就看不到影响景观的大楼,这样就能避免因拆迁大楼而造成损失。另外,计划
  设置一些游览风景,比如假山、阁楼一类,给西湖“遮遮羞”,以保证游客看不到大煞风景的东
  西。
  
  西湖现在已不能承受更多的游客,必须考虑开发更多的旅游点,以疏散游客。根据跨钱塘江规
  划,将来杭州城市的重心要向钱塘江那边移动。另外,道路是否要拓宽,拓路需要多少资金,会
  否造成景观资源的破坏甚至造成生态资源的破坏……对这些问题,我们都要论证。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数据的收集,结果比较乐观,从数据看,自然风光总的来说没有大的破
  坏,还没有到非拆高楼的地步。但这只是申报的第一步,证明景观的价值,在这方面,西湖有优
  势。但第二步更重要,即怎么保证景观不会遭到破坏。世界上有很多景观,就是因为过分注重创
  造短期经济效益,从而使环境遭到恶性破坏。比如美国的黄石公园内竟然造了条铁路,把大批的
  游客带进去,虽然一两年内收入大增,但景观破坏之后,就没人去了。
  
  城市规划就像家庭装潢中的设计,应当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规划中。虽然做一次规划得花几十万
  美金,但从此城市可以不用再乱拆乱建,可谓一劳永逸。杭州前几年搞大拆大建,花费上亿元,
  可往往是这次建设了一通,下次还得重来。其实拆建过程完全可以根据电脑中设置的动态城市模
  型作虚拟尝试。城市中的任何变化都可以反映到这个模型中。比如建一座楼,将用掉多少资金、
  对城市的整体建设有什么影响、对周边生态是否有破坏等,一切可以预知,不必非得等建完后才
  知道。
  
  夏建统说自己
  
  20世纪末的几个月里,我生命的发条仿佛倏地被繁重的学业和工作拧紧了。中东地区的一个规
  划项目尚未完工,中国杭州西湖景区的规划又开始了繁琐的前期准备工作。于是我经常半夜三更
  被电话吵醒,迷迷糊糊之中还来不及反应是来自地球哪端的声音,思维就得快速切入需要讨论的
  议题。如此被动地体会时间和空间的错位转移,几乎等同于多年来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感受真实时
  空变化时茫然的心情。
  
  更要命的是,还得同时扮演数个不同的角色,在各个不同的舞台之间来回奔波,经常很容易就产
  生一片混乱的感觉。在学校里,我是一个赶做论文的博士生、辅助导师授课的助理教授、几个信
  息科技辅助规划项目的负责人;在公司里,是一个疲于奔命的设计师、一个经常“神龙见首不见
  尾”的副总裁、一个奔波于世界各地的谈判代表;而在业余时间,则成了一个沉浸于自己的一片
  书香世界的文人,用英文写自己的专业文章,用中文涂抹诗歌散文。因此我也常常会受到亲朋好
  友的盘问,他们总是感到奇怪,我是如何能适应这种“脚踩若干只船”的生活的。
  
  好多人都说我是神童,5岁上学,小学跳了两级,15岁考上大学,24岁拿下哈佛博士学位。
  老实说,14岁前,我自己也几乎是这样认为的。
  
  我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没有什么大学问。但爷爷是晚清最后一代举人,曾官至浙江省的厅长。
  小时侯爷爷曾给了我一本旧旧的书,教我背里面的几首唐诗,诗背熟了,我就照着书上的字对
  照,原来字是这样写的。我从小是由奶奶带,她喜欢串门,老姐妹们之间,总要问问年龄,你大
  几岁、我小几岁,我在旁边听着听着,加减法就会算了。于是别的奶奶说,这孩子太聪明了,应
  该送去上学,就这样,我就上学了。
  
  我家里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哥哥,他学过的课本,我没事就拣来看,后来被我的老师发现了,我
  才有机会连跳两级,节省了很多时间。
  
  因为一直学习好,自己也被“神童”称号弄得有点飘飘然,高考前还整天带着一帮同学踢足球。
  高考志愿只填“清华大学微电子系”,还特意注明:不服从调配专业。
  
  那一年这个系在我们那里只招一人,我的政治没有考好,所以排在了第二,因为不服从调配专
  业,清华的其他专业也没有录取我。后来北京林业大学录取了我。我非常感谢那次落榜,从那时
  起,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悟出努力加勤奋才是真正的聪明。如果说我聪明,那么我觉得我聪明
  在一个“悟”字。
  
  我非常幸运,在美国遇到了我的老师查尔斯183 ;哈里斯。他是著名的建筑规划设计大师,也是我的
  义父。专业上,他对我的指导就已经是倾尽所有,生活中对我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我每次出
  差,他一定会亲自开车把我送到机场,回来时,他又总风雨无阻地守在机场等着接我。有一次,
  飞机晚点4个多小时,他就在机场等了4个多小时,那天下着大雨,而我根本不知道机场里有个
  老人一直在苦苦守候着。我写的每一篇文章他都要认真阅读并保存一份。其实很多中文的散文、
  随笔、诗歌,他只能读懂中间偶尔出现的英文单词,可这丝毫不影响他的阅读热情。在我即将出
  版的文集的扉页,我写道:献给我的义父查尔斯183 ;哈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