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电影《颐和园》七万字强大影评 分享给喜爱这部电影的人【转载】
文章目录
我在想,娄烨也只是想为流逝的青春立一座碑,甚至,他也不愿别人一看就懂得这个故事,我是否还要坚持呢?自打来到豆瓣,看了不少对颐和园的评论,也促使我对这部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化,因为从豆瓣获益良多,打算回馈一下同好,不揣冒昧在此谈谈我的想法,当然,也可能是过度阐释。先说明一下,我跟电影专业不搭边,我是从人性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看这部电影的。
请注意娄烨在法2版DVD花絮里的说法:“……所有这一切就象他们之间发生的爱情一样。所以我觉得就是说爱情实际上是整个世界的一片叶子——如果整个世界是一棵树的话,爱情是这棵树上的一片叶子。那么,一片叶子上面你就可以读到整棵树的信息。所以,不用这么麻烦,我只要表达爱情就可以了。我说清楚了爱情,也就说清楚了这个世界。”所以,爱情是拿来解读这个世界的一个标本,如同禅语所说的道理,只要足够用心,我们可以从一朵花里发现生命的意义、从一滴水里听到大海的奥妙、从一粒沙里观照世界的纷繁与本质。私以为,要懂得这部电影,首先便要懂得余虹这个人。 余虹,电影开始时与父亲生活在吉林省延吉朝鲜族自治州图门。作为一个没有母亲的女孩子,她比较自立,性格有点倔强。作为一个东北女孩儿,解释了她的坚强、野性(也就是思想里有自由的“天性”),或许也解释了她比较少受“礼教”的约束(骨子里的奴性比较少)。
余虹为什么设定为没有母亲的孩子?这里解释一下为何余虹没有母亲,如同她爱上的周伟代表着国家一样,我们的国家形象是个男性的父亲而非母亲,男人有让女性莫名其妙的尊严、面子,有强权意识,我们都是由父亲养大的单亲孩子。如果你觉得有些莫名其妙,请往下看。
她的初恋晓军,那个邮递员,拿到余虹的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的心情应该是矛盾的,可能有一点点替余虹开心,但更多的肯定是因为意识到由于余虹将成为北京的大学生,彼此的地位差别与地理距离将在他们的恋爱中划开一道鸿沟,所以他并没有一见到余虹就拿出通知书来。那时候,邮电系统远没现在这么牛,而大学生却比现在更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而且应该注意到,晓军是非常爱余虹的,但是余虹却不一定有多么爱晓军,更多的是因为在那个小地方,生活圈子很小,那更多是一种在选择匮乏的情况下的一种朦朦胧胧的爱的萌芽。
这样,余虹与晓军在操场的约会更可能是想要庆祝一下自己“考上了”并且道别的,然后与一群粗鲁人(我觉得那些人更象是社会青年而不是学生)发生了冲突,冲突开始是因为晓军的摩托车“停错了地方”,然后,因为有个扎辫子的混混推了余虹胸口一下,余虹愤怒地回推了他一下,骂他“你有病啊!”结果,这场冲突就变成了晓军为了保卫余虹而遭野蛮人群殴了。
所以,事后在溜冰场,受伤的晓军才对余虹生气吧。而余虹对于晓军生气的真正缘由大概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善良的她虽然不情愿,却决心用自己的初夜去安慰晓军。事实上,大概是预知了下面这段话难以被理解,所以在开头就做了个注脚吧? ——周伟,为什么我总是急于同你们,我的男孩子们做那件事?这是因为,只有在那件事的进行中,你们才懂得我是善良的。我试过多少种办法,可最后还是确定了这个极为特殊、直截了当的方式。我已经一劳永逸地使2个或3个异性了解我,理解了我的善良和仁慈。
———————余虹日记
所以,在观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要牢牢记住:余虹是个善良而仁慈的女孩子。理解这一点,你才能理解后半部的余虹为什么会那么凄楚地飘零。关于片头,还有两点我想谈的,一个是在小店里晓军用牙齿开啤酒瓶盖子的很模糊地一闪而过的镜头,说明了导演的认真,所以不用质疑细节的真实(诸如当时的大学宿舍是否有这么开放之类)。另一个是晓军给余虹“进口烟”的情节。注意那段对话:
晓军:“好东西。”
余虹:“不要。”
晓军:“来一根嘛,这是进口的。”
余虹:“我不要。”
晓军:“你爸不在家,来,抽一口。”
(余虹接过烟,没点,却拿起一本“书”来看,接下来,晓军把耳机里隐隐约约的“流行歌曲”用收录机大声播放了出来)
我一直认为,与《色戒》类似,本片也使用了大量的意象,但是,或许是太敏感的缘故,
也或许是出于导演不喜欢刻板的对应,所以本片的意象并非一成不变的。
这一段的意象,应该是指当时我们这一代人忽然能空前地接触到大量的国外的思想吧?
从书摊上偷偷地卖《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到正式出版的各种西方哲学经典……(因为“老爹”不在家?)
关于片头,最后要说的就是那首韩国歌(IN YEON)。
《颐和园》开头的一段音乐
影片一开始小军在图们的杂货店里听的歌是韩国歌手河东镇(音译)的“因缘”,
歌词大意是这样的:
现在我再也不会为爱而流泪
现在我再也不会送你走
过去为爱心痛的那些时光
现在,现在全都结束了
我遇到过一次又一次的爱
我给过我所有的一切
可是他们都是那么无情
时候到了全都离开
所谓因缘
是只有时候到了才能遇见
你不要再为过去悲痛了
因为不知何时,你还会伤心
现在我再也不会为过去流泪
现在我再也不会送你走
因为过去为爱心痛的那些时光
我已经不会再有了
我遇到过一次又一次的爱
我给过我所有的一切
可是他们都是那么无情
时候到了全都离开
所谓因缘
是只有老天才知道的事情
你不要再为过去悲痛了
因为不知何时,你还会伤心
这首歌如同黑豹的 Dont break my heart 一样是对本片的诠释,爱情,实际上指代的是我们的理想。因此,我认为本片中的歌曲与音乐都是如同旁白的余虹日记一样对于领会本片至关重要的提示。可惜我并非音乐发烧友,对后面的一些国外的音乐十分不熟悉,在此也恳请能得到同好们的指点。
———————————————— ————————————————
余虹坐火车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学的镜头里,从闷闷不乐到展颜一笑,对应的是余虹日记里的这一段:“……但是现在的我和过去可不一样了,尽管我的现状十分难堪,尽管我心头十分沉重,乌云遮日,可是现在我毕竟可以马上快乐起来,我就是有这个本事。我觉得我有前途,眼下越是悲惨,我就越有前途。”(注意这里的“现在”与“过去”,火车上的余虹有着光明的前景,而“现状”是乌云遮日——能够在“十分难堪的现状”里“马上快乐起来”,余虹毕竟还是成熟了的,这是我们的初次成熟,毕竟余虹从家乡那个闭塞的小地方走向了文化中心的大都市——我们的祖国,又何尝不是由于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从原先的自闭走入了世界的怀抱?)
青春舞曲
太阳下山明朝依旧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
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咿的那样哟咿的那样哟
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
罗大佑的青春舞曲,四十岁的我是唱不出来了,那只能属于有着大把青春可以挥霍的大学生们吧?你看,图书馆里,冬冬懒洋洋地趴在书本上,对面,那个后来从操场回来在宿舍里砸酒瓶子的脸特别白的小伙子则仰在椅子上梦周公;宿舍里,男生女生挤在一起拿刷牙杯子喝酒,跳舞的跳舞、看书的看书、看杂志的看杂志,冬冬弹着琵琶,流行歌曲爱好者则在吉它伴奏下哼唱着;还有,在比宿舍宽敞的楼道里练习交谊舞、在阶梯教室里上公共课、在公用水房里洗衣服;有人练小提琴、有人喜欢跟外国留学生交流、有人喜欢泡书店、有人喜欢看展览……(这是个包容多样化追求、对丰富多彩的思想与爱好兼收并蓄的梦一样自由的时代,王小波说,大哲罗素以为,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就在这快乐地挥洒着青春的歌声里,时间就悄然滑到了1988年,余虹在中文系的运动会上参加短跑比赛。在这一年里,余虹跟冬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或许,是因为冬冬依赖性比较强,而余虹个性比较独立。
接下来余虹回宿舍撞见宿舍里有情侣,便站在门外不进去这一段,有意思的来了
—————————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15-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