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 :www。thehour。cnnews412963。html

  全文艺 2020 11 24 12 :42 :58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宋浩 金然

  11月23日下午,一篇题为《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的豆瓣日记迅速发酵,文中控诉了粉丝在豆瓣“养号”而乱打分乱评价的行为,引起了编辑、读者、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

  钱江晚报记者第一时间独家采访到了作者贝塔减。

  image。png

  【一个编辑的困惑:忽然大增的书评】

  贝塔减是一位95后,作为一个对出版业怀有梦想的年轻人,她刚刚入职中信出版•大方,成为一位图书编辑。

  image。png

  11月,她编辑的第一本书,俄罗斯诗人、作家、媒体人玛丽亚·斯捷潘诺娃的《记忆记忆》终于面世。虽然入职后,她也接手过白俄作家、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后期维护,但从头跟到尾,《记忆记忆》是第一本。

  对很多编辑来说,一本书从策划开始,每个标点每个段落每页编排,到封面设计,到正式面世,都倾注了心血和精力,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第一波读者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这部作品?贝塔减每天都会关注社交网络上的评论,特别是豆瓣的评分。“没事就去刷《记忆记忆》的豆瓣页面,如果这是两块石头,估计早被我盘出浆了。”

  image。png

  在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她忽然刷到评论里出现了大波“僵尸号”,多出了200条短评。

  事情始于21日周五晚上,她先是看到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评论”,但没放心上,直到周六,上百人点了“读过”和给出前言不搭后语的评论时,贝塔减发现不正常了。

  1。png

  微信截图20201124121927。png

  “这本长篇小说有30万字,200多个注释,双11之后才有现货,最快也要12日收到书。”至今就过去一周的阅读时间,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读过?

  她把每条评论都点开看了,发现大概两种情况:一种是复制粘贴高赞短评和书评;一种是发莫名其妙的心灵鸡汤。

  “到了周日,连书评都多了莫名其妙的五个——当然也是复制粘贴的。”注:书评不同于短评,需要写较长文字

  image。png

  【破案经过:那些养号的粉丝】

  作为一个95后、“追星女孩的朋友、常年潜水同人圈的老二刺猿、剑网3玩家”,贝塔减很快发现了这股“逆流”的来源。她去看明显是无关评论的账号主页,寻找他们的共同点,终于发现了“标签”。

  她把评论的账号列了表格,统计下来,她发现很多都是11月刚注册的新号,大部分点击了“想看”或“看过”王一博的影视剧,有的头像就是王一博,签名叫“唯爱王一博”。

  image。png

  贝塔减说,到年底了,各个明星的微博“超话”开始冲年度业绩,包括“V榜”。

  而影视剧评分,作为口碑的体现,是作品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中,豆瓣平台的评分尤为重要,不仅是很多观众选片的参考,在影视行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为“哥哥”的事业操碎了心的粉丝们,就来豆瓣上,给“爱豆”(idol,追星者的偶像)的作品打高分。

  但是豆瓣作为一个文化作品的交流社区,会维护评级的真实可信度,因此设定了评价门槛,避免人为操作影响评价。

  2015年,豆瓣创始人阿北就发表过一篇《豆瓣电影评分八问》,提到豆瓣评分有自己的算法,会将“非正常评分”排除在外,其中就包括——注册/收购帐号刷高分的,注册/收购帐号刷低分的,明星粉丝团“进攻豆瓣”的。。。。。。



  “豆瓣对小号刷分、机器人刷分有屏蔽机制,所以粉丝要在小号上进行各种操作,让TA看上去更真实,这就包括给各种书籍打分、评论。”等活跃到不会被认定为小号,就可以给影视剧打分了。这个过程叫“养号”。

  通过给书影音打分、加入不同小组等行为来跨过豆瓣的评价门槛,进行渗透,这种“养号”行为在流量的粉丝圈里常被号召。

  image。png

  image。png

  王一博接下来有好几部影视剧待播,包括《有翡》《风起洛阳》和《冰雨火》,饭圈就发起了“多申小号,每日打榜”“今天豆瓣养号了吗”“各位小摩托,我们一起冲啊”等运动。

  image。png

  粉丝一出征,她的新书《记忆记忆》就首当其冲了。因为这本书是豆瓣手机app页面新书推荐的第一位,成了王一博粉丝的“养号”基地。“直到23日,莫名其妙的‘读过’附短评,在以每天50加的速度递增。”“本来想整理完的,23日早上起床发现又新增了好几十条,可以说是一大早两眼一黑了。”

  【愤怒与反思:关乎书和读者,更关乎一个行业】

  “我做的是一本俄国文学书,相对小众,大家都知道,文艺类书籍的数据不会太大。但是每位读者都是真心热爱、愿意花时间去阅读、感知和汲取书中内涵的爱书之人。”贝塔减说,“我身为编辑,最享受、也最期待的就是读者们的反馈:每个短评我都会认真地看。我始终觉得书的内容和与读者的互动是最重要,也最令人快乐的,这可以说是我入行的初心。”

  image。png

  按照她估计的养号速度,到年底,还有上千的短评。这么多与书无关的评论,即便之后真正的读者有阅读后的评论,也会“淹没在这堆废料中”。在贝塔减看来,豆瓣上这本书,已经不属于作者、译者、编辑和读者了,不能忍受。

  “我并非针对偶像或艺人的个体,也不针对追星女孩的个体,我也有追星的朋友。但是这个发起‘运动’的团体,你们的偶像是有血有泪的努力的‘哥哥’,一本书后面难道就全是死人?”

  “豆瓣读书页面是交流的场所,作为编辑,我希望看到读者的感受和反馈;作为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他人的感想和有启发的书评。你们践踏别人的心血,跑到别人的空间里乱闹一通,不由分说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去给自家偶像戴皇冠——未免太没皮没脸了吧!”

  贝塔减说,当前这种“养号”刷评论的“运动”受灾很广,跨书籍、影视,电影《气球》,书籍《鳗鱼的旅行》等遇到过。

  image。png

  甚至《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下都有各种流量粉丝的足迹。

  image。png

  image。png

  24日,位于新书推荐第一的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评论区也涌入了不少注水短评。

  点开最新评论,有两条完全一样的,贝塔减说大概率是养号的,“只要进他们主页一看就大致明白了。”

  一位昵称为“注销用户”的豆瓣用户,评论内容只是复制了书的简介,点开ta的主页,发现她加入的4个小组,是王一博和他的影视剧。

  image。png

  image。png

  贝塔减觉得,“豆瓣作为文艺爱好者们交流的平台,养号传统早已有之,而如果纵容下去,后患将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