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初年,泉州超越明州(今宁波),成为了仅次于广州的全国第二大港口。但是进行海外贸易的商人依旧需要到广州或者明州的市舶司“请给官券”,这极大地影响了泉州的海外贸易。因此,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宋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

  走进水门巷竹街,一块石碑静静地矗立在街区中,上面几个大字“宋泉州市舶司遗址”告诉人们这里正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处古海关遗址。这座建筑看似貌不惊人,但是据考察,当时的泉州市舶司足足有中山公园那么大。

  当然,这座建筑所创造的收入也配得上它恢宏的气势。据〈晋江县志〉记载,在此任职官吏们一改往日横征暴敛的恶习,吸引了大批客船来到泉州经商。宋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1128 1134年),泉州所交的税金是当时全国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当时的市舶司掌握着巨额的财富,因此在市舶司内曾有一座著名的“清芬亭”,就是为了提醒来此任职的官员戒贪,不要被巨额的利润蒙蔽了双眼。只不过在有些人看来,相比于巨额的利润个清官的名号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宋末元初,蒲寿庚“提举泉州市舶司”。在任职期间,他利用这个职位为自己的家族谋取私利,使蒲氏家族垄断泉州港的香料贸易长达30年,为蒲氏家族聚敛了巨大的财富。据记载,蒲氏
  家族在一次贸易中被海盗袭击,这些海盗足足抢走了近400艘商船,足见蒲氏家族财力之雄厚。

  不过这个故事也反映出当时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兴旺,201808210225 3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马可·波罗曾经这样描述当时泉州港的繁华景象 :“刺桐港是世界最大港之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