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环境 擦亮发展底色
文章目录
“两山”理念已深入人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已是时代趋势。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形成了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在党的十九大中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更加深刻地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愈发凸显。
塞罕坝,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造林绿化工程,投入了巨量人力、物力、财力,从建国初的高原荒丘到如今的茫茫林海,一代代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构筑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国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政策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道路是正确且可行的,为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提供了有力证明样板。
生态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与低和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要让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的自我恢复互相兼容,使现有资源既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住蓝天、绿水、青山。因此,必须准确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内涵、时代趋势,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持续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探索和发展新型节能低碳绿色能源,朝着既定的目标,高质量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任务,出台更多关于“山、水、林、田、湖、草”的保护举措,严格执行环保督查制度,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前提,让绿色成为我们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坚持正确处理好效益与公平的关系,坚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坚持把生态优先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转变以往“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思路,重新权衡效益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克服周期性、体制性、结构性等相互交叉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城市美丽乡村宜居。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