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人生 读 黄灯《我的二本学生》
文章目录
用了将近三天时间才读完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并不太厚的书本,字数也不是太多,但字里行间沉甸甸的社会现实、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浓缩为精华的人生感悟,让我一眼看去没法直接获得文字的全部,唯有放慢速度,慢慢读下来。
书本写了十几个跨越十年左右的学生的一段生活经历,历数原生家庭和个人发展的直接姻缘,其中也没有谁能够跳出原生家庭,从这些人的经历和目前的结果看,历史辩证法再一次完胜,人永远是站在自己的历史上走下去的。除非特别偶然的机会带来一些神奇的转变,凡是跳出原生家庭的人一般都会投入另外一个家庭,经历过痛苦的自我转变,从此由丑小鸭转变为白天鹅,或者相反,从白天鹅蜕变为丑小鸭。广州城市的二本院校毕业生,大多进入了体制内,成就公务员,或者考研,考研之后是什么,黄灯老师不知道,也就没有交代,工作的大多“顺受”工作波动,守着普通的工作,获得普通的收入。凤毛麟角者成功,成功在广州立足、生活。
与其说这是二本学生,还不如说是相对于高收入人群之外的一群人的孩子,父母是普通的大众,或者是穷困的家庭,其学校教育并不是改变这些人的法宝,高校直接面向社会招聘的功能性越来越强,学生直面社会竞争,其竞争的本钱不是其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而是其家庭所带来的社会资源和其在家庭中就已经积攒的各种经验,大学,其实已经不能给学生们增加什么色彩,只是能够保证这些人拿到同样的毕业证而已,这份毕业证只是代表了一种可能,即某些工作中的“本科生”要求,除此之外,学校什么也给不了学生?
其实,对于985、211等重点学校的学生也是一样,除了毕业证相同,个人未来走向大多还是受限其原生家庭,受限于其个体成长过程中的认识和自觉。让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纠结的人,要么在工作上表现平平晋升艰难、要么在内心里始终冲突而惶惶终日、要么在家庭里释放搞得家庭一塌糊涂。接受现实可以说的非常轻松,做起来就难了。儒家求仁、道家求道、佛家求佛,唯有理想与现实妥协之后,方能泰然自若,幸福才能感受。何况,不少农村孩子,通过应试教育考上大学,经过大学四年懵懵懂懂的知识灌输之后,对于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会有很长的时间迷茫,或许等不再迷茫,已界不惑之年,放弃当前去追求理想,还是放弃理想而接受当下,对于年界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惑之年,没得选,唯有放弃理想而接受当下,如若放不下,中年危机将会勃然而发,或者对事业或者对家庭或者对身心健康,总要有一个地方被攻陷,让中年的“乡村人”疲于应付。
教育究竟应该做什么?工作单位总是希望毕业生能够直接上手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培训所需费用,工作单位是从人的“工具属性”考虑的,招聘一个人应当能够完成必须的工作,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教育是否应该就针对工作呢?现实问题是如果某一个二本院校或者重点院校,其学生就业不好,就会逐渐被考生嫌弃,而不再报考,最终将不可避免沦落。况且,教育是一个社会的系统性工程,不能对大学有过多地苛求。教育应该怎么搞?考试哪怕是科举考试都是相对公平的,所以考试是必须的。大学,作为精英化培育人才的所在,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技能相对于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难道可以直接按照新加坡的模式,少数大学精英教育、大众职业教育?或者推行德国的学徒式教育?大学再向免费和包分配转移?
人生很长,毕业之后的教育唯有靠自己或者单位、组织强制培训。仅仅考虑前期从幼儿园开始到应试教育,可能真的需要缩短应试教育所需知识的学习时间,在幼儿园和小学甚至是初中阶段,适当增加作为“人生”的教育内容。可生活哲理势必需要累计充足阅历之后方能理解。怎么办?
教育是人生成长的关键,呱呱坠地的婴儿都是一张白纸,其未来成就取决于教育,外在的灌输式的知识教育不算,个人所接收到内心里的教育才是关键。小班、导师制,增加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的时间,让教师专业真的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相应地调整学习计划,激发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启发、自我激励,才是学校教育的最佳实践。扩大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老师队伍是学校教育至关重要的力量,而大学,18-19的孩子应该早就想好了、准备好了,应该深入科学前沿,走向自己一辈子的事业,而不应该是知识的摇篮,大学应该是人才的摇篮。
2021年4月23日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