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启示录
  前记:韩信,时代的弄潮儿,时代的殓葬品
  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夜晚,有一个名叫韩信的粮官,在汉王刘邦被项羽打的屁滚尿流之际,连夜出逃,没想到却被一个名叫萧何的大官从后面追了上来,被拜为了大将军。
  韩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扭转乾坤,不仅还定三秦,连破诸国,而且还战胜了昔日不可一视的项羽。
  兵法韬略,天下无出其右者。
  然而,飞鸟尽良弓藏,项羽都死了,还要你韩信做什么?
  这个忠于大汉的功臣最终被逼上了谋反的道路,终为吕雉所擒,死在了数十名宫女的乱棍之下。
  他打败了所向披靡的项羽,逼得项羽乌江自刎,最后却惨死在一群凶恶妇人手上,这位汉初第一猛将的结局令人唏嘘,那是什么造就了韩信的成功,又是什么使韩信走上了不归路?
  是命运?是素质?是形势?还是那个时代?
  下面我将为大家揭秘韩信那些鲜为人知的事,青梅煮酒论韩信,谈一谈绝世名将韩信一生的成败得失。

  1、大汉天下四百年,唯韩信尔
  汉武时期的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周亚夫军细柳》中曾称赞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
  但周亚夫只是一个优秀的将军,并不能说是一个神话般存在的战神。
  在我看来大汉四百年天下之中,只有韩信可以说是真正战无不胜,从来没有输过的大将。
  如若要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找一个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那也是大海捞针,凤毛麟角了。
  所以,周亚夫绝不是韩信的对手,连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项羽也不是。
  刘邦在项羽死后,处置了当年一起打天下的各路英豪(大多数是被逼反的),可能只留下了一个相对不怎么顶用,不会威胁大汉江山的同乡周勃。
  恰恰就是这个汉初最不厉害的猛将的儿子,周亚夫平定了汉文帝在位期间声势浩大的吴楚七国之乱。
  然而,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只要是韩信、彭越、英布、卢绾等大将有一人健在,乃至后代幸存,吴王刘濞可能有希望造反成功吗?也许刚刚谋逆就被汉文帝扫平了。
  然而只是一个区区周亚夫,就足以平定刘濞密谋已久的叛乱,倘若真的韩信在世,大汉江山是非易主尚未可知。
  纵观大汉四百年天下,只有韩信可以在几乎毫无胜算的情况下,力挽狂澜,扭转乾坤打败勇猛过人的项羽。
  所以,不是项羽不够优秀,没有才能,而是他遇到了百年以来可怕至极的对手,流氓无赖却又灵活狡诈、知人善用的刘邦,智谋过人、运筹帷幄的张良,唯才是举的萧何与用兵如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韩信。
  刘邦在夺取天下,打败项羽之时已经54岁了。
  这在古代(秦汉)已经算是高龄了,换句话说,刘邦可能没几年就要驾鹤西去了。
  为了汉家天下,为了刘氏子孙,刘邦可能只能痛下杀手,逼反英布、彭越,追杀卢绾,甚至是处死功劳最大、很是忠心的韩信。
  在韩信与项羽生死博弈的时候,曾是汉王的刘邦许诺韩信“三齐王,五不死”(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韩信“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泱泱大汉四百年间得此殊荣者唯韩信一人而已。
  横刀立马,气吞山河,兵法韬略,无人可敌。
  可是,在汉文帝之后,周亚夫居然被汉景帝冤枉下狱,绝食而死。
  而在汉十一年,韩信被萧何与吕后合谋骗来长乐宫,困于终日不见天日的钟室之中,被一群宫女乱棍处决,一代战神,丧身妇人之手,死得不痛不痒,不清不楚,不明不白。
  四百年大汉,也唯有韩信如此死法!
  韩信死后半截入土的刘邦也算是安了一半的心。
  也许,韩信的命运从项羽死的那天起就已经注定了。
  韩信用兵当世无人能及,却又秉性忠良,始终不愿背叛刘邦,可是后来却在政治上接连犯错。
  在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前线打的你死我活,刘邦几次几乎丧命的情况下,在齐地干了一件军事上非常精彩,政治上非常糟糕的事情。

  2、信者,千古名将,政治菜鸟!
  井陉大战灭赵之后,韩信被任命为汉相国,按照上级指示,东进灭齐。
  可是韩信还没有到齐国,汉的说客,效忠刘邦的郦食其就已经说服齐王归附大汉了。
  这时,生性还算纯良的韩信想要停止行军,安顿好齐国后,回去复命。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范阳辩士蒯通(又名“蒯彻”)粉墨登场,他找到了韩信。
  蒯通三言两语就让韩信中了圈套,改变了原来的主意,韩信决定伐齐再立战功。
  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韩信表现出了在政治上的低智商,最后送了性命。
  蒯通劝说韩信,将军奉诏攻打齐国,而汉王只不过派密使说服齐国归顺,可有诏令叫您停止进攻吗?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说客,凭三寸之舌就降服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将军统帅几万人马,一年多时间才攻占赵五十多个城池,一个将军反倒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大吗?
  韩信若是个真正的聪明人,定然不会听从蒯通的蛊惑,可韩信虽然家贫志坚,有着鸿鹄之志,却也养成了贪恋权位的毛病,韩信太贪心,在政治上又没有洞察力,才会一步步掉入蒯通为他挖的陷阱。
  韩信于是起兵伐齐,齐王田广正为归附大汉与郦食其庆祝,搞狂欢派对,突然听闻韩信攻齐,田广大怒,认为郦食其与韩信合谋出卖自己,于是烹杀了倒霉的郦食其,逃往项羽那里求救。项羽派出龙且出征,准备灭了韩信。
  韩信再一次展现了汉朝四百年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神将风采,龙且因为轻敌,招致惨败,战死齐国,而越发迷恋权柄的韩信自封为齐国的代理齐王。
  韩信此时又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向正在荥阳前线与项羽大军厮杀的刘邦讨要假齐王的赏赐。
  刘邦本要骂人,张良、陈平见状暗中踩了刘邦一脚,又对刘邦耳语了几句,刘邦立刻换了一副嘴脸,调转枪头,接上原来的那句话,开始嘉奖韩信,册立韩信为正式的齐王。
  之后,张良出使齐国,安抚韩信,为大汉效忠。
  一个曾经受过胯下之辱的穷孩子最后能够成为诸侯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但从整个事件也可以看出,韩信用兵无人可挡,可政治上却是一个菜鸟。
  打败龙且后,项羽派人请求与韩信联合对抗大汉。
  韩信表示绝不叛汉!
  然后,巧舌如簧的蒯通又出现了。
  蒯通亮出了底牌,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命运现在就掌握在你韩信的手中,韩信你帮谁,谁就会获胜,可不论你帮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善终。为今之计,只有占据齐国,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制止楚汉间的斗争,成为新时代的霸主,才是韩信你最好的结局!
  蒯通给韩信出了一道选择题,江山与忠义之间,韩信你会选哪一个?
  然而,生性纯良的韩信最后还是选了忠于汉朝,忠于刘邦。
  碧血丹心,问心无愧!可敬可佩!又可悲可叹!
  最后,蒯通忠告韩信,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是很危险的,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韩信仍然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对他恩重如山的刘邦,又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刘邦不会收回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就这样,韩信与拯救他的一次又一次机会擦身而过,倘若韩信能有萧何这样的政治嗅觉,张良这样的政治智商,也许最后就不会死在吕雉手上。
  最后,在那个充满权谋算计的残酷乱世中,蒯通看清了韩信是个真正的忠良之士,哪怕前路茫茫,也绝不会背叛大汉。
  不知道,蒯通在看清韩信的时候对他是敬佩还是失望,是替他高兴还是悲哀。
  无论如何,蒯通最后装疯卖傻的离开了韩信。
  几年以后,这个大汉四百年间头号军事奇才,纵横沙场,一生竟未有一败的韩信,在死敌项羽被消灭后,马上被刘邦收夺了兵权,改封为楚王,没过几年,又因钟离眛事件被贬为淮阴侯,囚困于长安。
  又过了没多少时间,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莫名其妙的被卷入了陈豨叛乱的事情当中,在刘邦出征平叛期间(不见君),竟被吕后与最初的伯乐萧何合谋诓骗入大汉皇宫长乐钟室之内,在一个铺有厚毯(不见地)、暗无天日(不见天)的钟室之中被一群身手不凡的宫女用木棒(又一说,木桃剑,即无杀他的刀)一拥而上,乱棒打死,英年早逝,时年35岁。
  韩信死后,其三族皆被吕雉所夷平。
  应当怎样评价韩信,是一个战功卓绝的千古名将,还是一个忠君爱国的政治傻瓜?
  最为有名的评价韩信的诗句莫过于下面这首刘禹锡所著的《韩信庙》: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后世大多称赞韩信的兵法韬略和忠义之气,感叹这个鸟尽弓藏的悲剧故事,而忽略了这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鸟尽弓藏”的故事中另外几个角色的无奈与苦衷,也许这才是整个故事的精华。

  3、韩信要谋反?
  严格的来说,我个人认为,韩信很可能从未谋反。
  说韩信想要谋反,篡夺大汉江山的都是大汉政府,都是官方的一面之词。
  而官方记载《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几个细节,恰恰打了官方通告的脸,证明了在汉十一年,韩信可能从未谋反过,一切根本就是“莫须有”。
  当然,我不是说韩信一定不会反,但绝不会是在这个时间和这个地点。(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长安)。
  随着军功日益卓著,韩信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假齐王事件),所以,在刘邦死后,凭借韩信的威望和军事才能,以及韩信目前对权位的贪欲来看,刘邦一死,无人能镇住这个汉初第一大将,韩信谋反是极有可能的。
  韩信还年轻,而刘邦却已不复当年,大限将至。头脑灵光的刘邦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为了汉家天下,刘邦死前肯定会处理这个在喉之鲠,料理韩信,为求活命,韩信必定拼死挣扎,所以到时候也只能反了。
  但说韩信在那种形势下造反,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难以信服。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记载更像是当时的人对于过去的往事的回忆,点点滴滴破碎记忆拼凑出的一个故事。
  前因后果不搭,也没有确实的证据,据《史记》记载大多数情况下,韩信谋反都屏退了左右所有人,再与陈豨密谋的。可当事人都死了,当年又没有电话录音,如何能够得知他们绝密的谈话内容呢?
  还有像“发动舍人囚犯袭皇宫”这样荒唐幼稚的谋略,我不相信韩信会制定出这么奇葩的作战方略,如果韩信真是如此,那么项羽打仗可能就连现在的黑社会火拼都不如,而老太婆吕雉才是战无不胜的高手。
  还有一点,据记载,萧何是这样把韩信骗进皇宫的: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彊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相国谋划,令人谎称刚从皇上那儿来,陈豨已被皇上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萧相国欺骗韩信说:“即使有病,也要强打精神来进宫祝贺吧。”韩信进宫,吕后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死了。)
  这些史料表面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毛病,但仔细一分析,简直是天方夜谭,漏洞百出。
  一个想要谋反的人居然不监视皇宫,不监视大臣,甚至索性懒到连皇帝也不监视了,不做任何的筹谋,就准备谋朝篡位。皇后说让他进宫给皇帝送礼,他就去了,然后就被当成反贼抓了。
  而且还有一个细节,这一切都是刘邦离开长安,在外讨伐逆贼陈豨之时,在长安发生的。
  也就是说,一切可能与刘邦无关,都是吕后的阴谋。
  韩信死后,刘邦加封萧何,但却对曾经亲密无间的萧何表现的极其不信任,态度180度转弯,此后,甚至想找机会杀了他钦点的佐汉三杰之首的萧何。
  也许杀韩信只是吕后为了大汉,还有扫除自己的儿子,太子刘盈登基后的障碍下的一步棋。也许杀韩信并非刘邦的本意。
  但可惜的是,纵横天下的韩信,竟然没有想到孤军深入皇宫的危险性,只会沙场用兵,不会在生活中灵活运用三十六计,最终死于非命。
  如此看来,刘邦也许也不是一个特别凉薄的人。

  4、刘邦,封建史上一个被误读的君王?
  后人抨击刘邦最不仁不义的事情就是《史记》中,刘邦在逃亡的过程中,丢妻弃子的事情。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彭城之战大败后,乘马车逃命,路上马车不堪重负,眼看就要被项羽的追兵追上了,刘邦从车上扔下妻儿,只顾自己逃跑,连赶车的部下夏侯婴都看不下去了,抢回了吕雉和太子刘盈。
  后来刘太公被项羽擒获,刘邦居然口出市井脏话,全然不顾刘太公的死活,连阅人无数的项羽都看傻了。
  但你要知道,很多事情,不同的说法,结果就会相差极大,甚至与事情的真相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刘邦完全可以不带上吕雉、刘太公逃命,项羽是当世豪杰,又非常看中名声,况且刘邦没有被俘虏,项羽是不可能杀害刘邦家眷,为难妇孺老人的。
  可刘邦最终还是选择带上了他们。
  这其中的缘由已经无从考证了,但至少可以证明刘邦还是在乎他们的。
  而且,逃亡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导演”司马迁都只是区区数语,一笔带过。在后来众多史家的著作中,既没有记载过当时的形势究竟是多么的紧急,分开逃走是多么的必要,只是说刘邦丢弃了家人,自己逃的飞快。
  而如果刘邦当时不耍无赖,不说出“我爹就是你爹,你煮了咱爹,分我一杯羹!”的脏话(刘邦,项羽之前是结拜兄弟),弄懵项羽,项羽可能真的就要烹杀刘太公了。
  换个角度,从结果上来看,刘邦不按常理出牌,口出悖逆之言,是在救自己的亲人。
  但很多事情坏事就坏在那个第一个起哄的人,所以,刘邦妇孺皆知的高级流氓、坏男人的形象还得多多“谢谢”司马迁了。
  曾有一位智者说过,当大多数人一起说同一个谎言时,这个谎言就变成了真相。
  也许,是刘邦的身份,还有他逃亡的事情,对比性太强,戏剧性又太强,又太有公众基础,众多文人墨客都愿意将错就错,误读汉高祖刘邦,一起来抹黑这位大汉开国皇帝。
  而在《史记》中,刘邦总能给人知人善用,流氓无赖的形象。
  但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刘邦可以说是个仁义明君。
  毛 也曾说过,刘邦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厉害的皇帝。
  说刘邦凉薄寡性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没有当过领导,不知道当领导的烦恼。
  有很多事情领导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完全怪领导。
  比方杀开国功臣,刘邦杀得大多都是真正对汉室江山有着巨大威胁的人,至于老实本分的名将,比如周勃(周亚夫之父),刘邦不仅没有杀,还给他加官进爵。
  从史料来看,年少崇拜信陵君(魏无忌)、好侠义的刘邦或许觉得吕后、萧何这样诛杀大汉开国武功第一的韩信太过过分,太过无耻了,所以韩信死后冷落萧何,甚至有几次要杀了萧何。
  谈及刘邦最大的软肋可能就是他那不检点的私生活了。
  刘邦的确风流成性,在与吕雉成亲之前,甚至还有可能与一个姓曹的寡妇有染,成就帝王业后,又迷恋上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甚至数次欲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
  但不要单纯的认为刘邦是老色鬼,色令智昏,才欲改立太子的。
  刘邦要改立太子,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吕雉。
  吕雉出身名门,年轻时可能是个善良的好姑娘,但随着战火岁月无情的蹂躏,与丈夫刘邦不管不问,好色成性的做风,吕雉逐渐被逼成了一个心如蛇蝎的女人。
  后来吕后得张良相助,请来了威望极高的商山四皓出山,刘盈坐稳了储君之位,吕氏一族之后也权倾天下,乃至祸乱朝纲。
  从后面事情的结果上来看,刘邦看人的眼光太毒辣了,韩信虽用兵天下无人能敌,受过胯下之辱,性格坚毅隐忍,素有忠君报国的大志,但缺乏政治头脑,私心权欲过重,他日必反,却真的不足为惧。
  英布等人也权欲熏天,而且还不是善类,对刘邦并不非常忠心,虽有些政治头脑,但军事韬略远不如韩信,所以只要尽快解决也不足为虑。
  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刘邦身边的吕雉,身为太子刘盈之母,荣尊无比,未来吕氏一族必然权倾朝野、飞黄腾达,而刘盈虽然仁慈,但有些软弱,无法制止吕氏一族发展壮大,始终让人放心不下,戚夫人的家族背景和政治野心、胃口远没有吕后来的大,刘如意也是天资聪颖,为了汉王朝能够长治久安,刘如意也是不错的储君人选。
  但要说天下间谁最了解刘邦,那个人便是张良,当时的刘邦并没有用雷霆手段废掉刘盈,说明刘邦还是有所顾忌的,或者对刘盈与吕雉还是抱有希望的,而像商山四皓这么德高望重的名士都肯出山辅佐刘盈,说明太子党羽翼已满,难以撼动,从侧面也反映出了刘盈在民间的威望和自身的素质,看到此情此景,刘邦或许也算是死心和放心了,《史记•留侯世家》中与戚夫人长谈一番后便不再提起立刘如意为太子之事。
  但事情的发展远比刘邦想象的更加残酷,刘盈的确有明君风范,但无奈母亲吕雉阴狠毒辣,竟毒杀刘如意,将戚夫人做成“人彘”。
  老头子终究要为自己的风流债买单,而这个代价就是天下动乱,汉室江山的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无法接受现实而性格软弱的刘盈始终走不出心理阴影,终日借酒消愁,患上重疾,不幸英年早逝,时年24岁。
  论凉薄,汉朝之后的皇帝可谓是假仁义,真凉薄。
  汉文帝平定吕氏之乱后,张良之子,袭爵的张不疑因他在诛杀吕氏一党中举棋不定的立场,终在孝文帝5年(也就是汉文帝5年),因犯了不敬之罪,被废除封国。
  佐汉三杰中也只有萧何的后裔仍然继续出现在大汉王朝的政坛上,但地位也大不如前。
  而那个被刘邦誉为“安刘氏者必勃也”的周勃,他的儿子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后,因生性刚直,屡屡得罪汉景帝,加上经常冲撞皇帝,不懂得变通,最终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被冤下狱,绝食吐血而亡。
  若论凉薄,文帝,景帝乃至汉武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是外表凉薄,内心仁厚的君王,而另几个则是出口仁义道德,内心却并不那么和善仁慈的天子。

  5、韩信启示录
  对于韩信,刘邦可以说基本做到了问心无愧。
  在韩信为了争功而害死郦食其的时候,就应该已经死了,是刘邦宽恕了他。
  当刘邦驰入军营,轻易夺取他的军队,轻易将他从齐王徙为楚王的时候,刘邦本可以杀他以绝后患,韩信就已经死了,但是刘邦没有。
  云梦泽(钟离眛)事件,刘邦轻易逮捕他的时候,他也应该死了,还是刘邦饶恕了他。
  反观明朝初年的那些开国功勋,韩信应该庆幸,他没有生在千年之后,如果他是朱元璋的臣子,朱元璋陛下估计老早就把这个屡屡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犯低级错误的战神押赴刑场了。
  韩信的成功在于他有在他那个时代许许多多普通老百姓都没有的觉悟,以及端正的品性。
  乱世之中,韩信始终相信只要靠自己的努力,精通兵法韬略,一定能够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
  可常言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守业更比创业难。形势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
  虽然你韩信的军事才能无可替代,但霸王已死,天下已定,汉廷已经不是那么需要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了,天下间有本事的将领太多,天子反倒不放心了,更别说是一个得之可倾天下的韩信了。
  这时,韩信对于汉室而言就是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
  韩信最大的失败可能就是他政治上的无脑。
  此时,张良与韩信的处境出奇的相同,楚霸王已死,中原已是大汉的了,也不需要像张良这样运筹帷幄的军师了。
  但张良显然在智谋上胜过了韩信。张良一直在和刘邦、吕后、太子刘盈搞好关系,在汉廷如鱼得水,以至成为刘邦的心腹,而韩信只是刘邦最倚重的将领罢了。
  做人心机太深沉是不好的,但没有心机是不行的。
  面对相同的处境,张良选择了激流勇退,而韩信虽然没有背叛刘邦,但缺乏政治智商的韩信在被贬之后大放厥词。
  在被贬淮阴侯后,韩信被困于长安,在家中一直闷闷不乐,说出了许多大不敬的话,例如为“与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
  这些话很可能以后都成了吕后诛杀他的借口,一个对刘邦解释的正当理由。
  而此时的张良却非常低调,就在韩信感叹自己时运不济的时候,张良已经想要功成身退,归隐山林,不再过问朝廷之事了。
  刘邦让张良从齐国选一个三万户的封邑,张良却只要了一个留县。
  之后,为保太子刘盈张良多次力谏刘邦,为吕后定下奇谋,请来商山四皓,刘邦一向敬重这样高洁的名士,加上认识到太子党羽翼丰满,便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
  因为张良在太子党最危难的时候扭转了局面,所以之后就连老毒妇吕雉都对张良感激涕零,对张氏一族照顾有加。
  张良在大汉的人脉关系那不是一般的好,上至天子太后,下至共事过的官吏,都或多或少受过他的恩惠,所以张良在大汉这辈子想要不发达都难。
  但吕氏的特别照顾也成了张不疑(张良袭爵之子)日后不愿背叛吕氏,在清算吕氏一族的运动中没有全身而退的重要原因。
  韩信活得轰轰烈烈,死得也十分悲壮,而张良前半生博浪沙刺秦、助刘邦平定秦都,进入关中,从沛公成为汉王;后半生助刘邦与西楚争雄,稳固大汉江山,最后保住太子刘盈的储君之位,活得也是轰轰烈烈,似乎比起韩信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单从《史记》来看,张良的经历除了计谋奇巧,智慧过人外,似乎没有韩信的来的有趣,显得有些无聊。
  就笔者个人认为韩信的人生很感人,而张良的人生才叫传奇。
  只言片语,难以描绘一个时代,而简简单单的记录谋略之策也难以体现谋略家的魅力所在,或许张良的故事更适合被拍成电影,而不是写入史学著作。
  有些事唯有亲身经历才知道其中的不凡之处。
  翻看张良的履历,同样也是戎马一生,功高盖世,为什么张良可以从汉初动乱中全身而退,而韩信则被灭了三族呢?
  因为韩信不懂得审时度势,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做了错误的事情,以至于被刘邦、吕后视为大汉巨大的隐患,惨遭灭门;而张良则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在刘邦创业时全力辅佐,在太子落难时伸出援手,在功高盖主时激流勇退,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但韩信这样忠肝义胆的人仍旧值得敬佩,值得称颂,他没有张良完美,没有刘邦聪明,却给了我们一份最真实的感动。
  他是一个在乱世之中信奉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弄潮儿,是一个志向高大却不懂权谋的倒霉蛋,更是一个付出努力,从未放弃过人生的人。
  在韩信身上你可以看到一份尔虞我诈乱世中难得的纯良忠贞,一份乱世之中坚持不懈,为争一口气奋发图强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