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个新的系列——《张謇:从士大夫到企业家》。大部分人应该是知道张謇的,他的故事被人广为传诵,他是晚清的状元,后来下海兴办实业,打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张謇对于晚清包括民国的工业、以及中国的经济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他在政治、社会方面也做了一些很有进步意义的推动。
  《张謇:从士大夫到企业家》,短短的这一句话,我们认为可以高度概括张謇这一生:在他的上半生,他是去做个士大夫或争取做个士大夫,他科举虽然很不顺,但他总体上是一直沿着这条很崎岖、很曲折的路在走;在他的后半生,他成为了一个实业救国的伟大的实业家,或者说企业家。
  实际上,“实业救国”这个念头,对于张謇来说,他在1886年的时候,差不多是在他33岁的时候,就是刚过而立之年不久就已形成。张謇本人曾经追述过这段故事,他说自己在1886年就悟到中国如果须振兴实业,士大夫有很大的责任,“其责任在士大夫”,也就是他们这批人,当时中国的社会精英就是士大夫。
  1886年的时候张謇还没当状元呢,他是1894年甲午恩科的状元。他真正去做实业是10年以后,1895年他把1886的“作为士大夫应该去振兴中国的实业”这个想法付诸实践,做成了这个事儿。
  张謇的恩师叫孙云锦,孙云锦是张謇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孙云锦在张謇20以前就认识张謇,帮助过他。当时张謇因为科举考试碰到了很大的问题,孙云锦是帮过他的。后来,在张謇不到20岁的时候,孙云锦就请他做自己的幕僚。张謇在33岁的时候,科举考试还没成功的时候,他就有这种很务实的想法,我觉得跟他一直在做幕僚,实践很多,了解民间的真实情况,很接地气,这与孙云锦做地方官非常有关系。我们认为,这是后来张謇能够非常踏实地,跟大多数清流不一样的原因。
  张謇其实是清流的一员,我们知道他还有一个恩师是帝师翁同龢。 翁同龢是清流领袖,翁同龢、潘祖荫,包括张佩纶、张之洞等一批人都是清流。清流里面张之洞算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人,张謇后来也是。
  张謇在1894年,尤其甲午海战前后那段时间,我看了那段历史,对他们的印象不好。我觉得他们就会说大话,尤其在甲午海战时期,一开始很好战,觉得我们跟日本打都无所谓,后来又拉后腿。相比李鸿章那种脚踏实地、非常有效地推进,虽然李鸿章最终失败,但我觉得两者是云泥之别;我觉得李鸿章他们那批做实事的人,远在清流派之上,在甲午战争这件事情上,我觉得那批清流做得很有局限。
  当时张謇正在往成为清流的这条路上狂奔,士大夫嘛,多少人所向往的目标。先中状元再做翰林,金榜题名是人生的最大乐趣嘛。 但是,即便在这种时候,张謇也有自己的觉悟,他不是那种完全的清流。如果他完全是个清流,他后来就不会去做实业。你看他1886年就觉得中国的士大夫要担起振兴实业的责任,我觉得这个是他跟一般清流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张謇后来突破和超越了清流。张之洞后来靠做实业,也算实现了对清流的突破和超越。当然张之洞首先是做官,然后兴办洋务,“曾左李张”,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名臣之一。
  1886年,张謇就悟到要做实业,士大夫应该担负起振兴中国实业的责任。我们去查了一些史料,想找出是什么原因促使张謇说了这番话。张謇有个自述和自己编的年谱,内容很简略,上面也没记载1886年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书上就说张謇当时在读《管子》、《晏子》。书上还记载了当时张謇的父亲跑到了湖州,他们是江苏南通人,他老爸从江苏跑到我们浙江湖州,做蚕茧方面的生意,不知道这件事对张謇有没有触发;《管子》中有商业方面的一些论述,但读《管子》对张謇有没有触发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管怎么说,1885年,我们觉得是张謇的一个转折点。我觉得张謇在1885年有这种觉悟也很正常,因为当时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的近代工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作为幕僚的张謇必然也会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