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群英传(长篇连载,每天更新)
文章目录
写在前面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但是很多人又觉得枯燥的史籍实在乏味,厚重的线装书无非是哪年哪月哪天哪个人干了什么事儿,有什么可明智的?哪来的鉴今呢?其实,不说也知道,浩如烟海的中华史籍肯定是包罗了上下五千年的人生智慧,在这个时间的长河里,合纵连横、远交近攻交织上映,奇计良谋、风云人物粉墨登场。褪去浮华、遨游其间,完全可以忘却世间烟云,将自己置身在梦幻的世界里,享受属于人生的那抹思索。
只不过,这一切需要用心去触摸。因为只有心灵契合才能心心相印,只有心心相印才能体会到鲜活的、立体的生命,才能身临其境,发自肺腑的感受到,历史就是一个个现实的生动写照,现实就是一个个历史的情景再现。大千世界包罗万象,世间故事悲欢离合,但是树高万丈叶落归根,水流千里终归大海,因因果果万般皆是缘。不知感悟后的片刻思索中,是否也会疑惑莫非冥冥中自有注定?还是历史与现实皆需智慧?
我也不知道。不过,不管怎样,智慧是可以在趣味中感受的,而且,历史与现实的智慧也许就应该这样打开。
一、高帝刘邦
第一章 神秘往事(总第1章)
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关于帝王将相出身的记载,大多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目的无非是想证明君权神授的正确性,之所以登基称帝是顺天承运的结果,意在表明天生就高人一等与众不同贵不可言。
江湖平民出身的“社会我邦哥”自然不会例外,肯定是三令五申,用尽各种方法,让史官们将他的奇人异事记录在册,以提高个人威望,宣扬天命所归。
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47年的时候,还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们勾心斗角连年混战的日子,合纵与连横交织上映,远交与近攻同时出现。赢氏家族念念不忘灭掉东方六国,而东方六国的肉食者们既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又不想得罪日益强大的秦国,可谓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却又无可奈何。
但是当时的老百姓可没有这么多想法。对他们来说,既没有地方打工,也不能开办工厂生产商品,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儿弄点吃的,如果遇个天灾人祸什么的,连吃饭都会成大问题。这种情况下,没有谁会主动去关心那么多的家国大事。
刘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普通农民家庭,顶多是一个稍富裕点的农民家庭。但“社会我邦哥”是不会允许这样宣传记载的,关于出身他肯定要做点什么。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晴空万里烈日炎炎,连花都不愿直面太阳的一天,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刘媪(刘邦母亲)还是扛起锄头到田间地头劳作去了。本来就很闷热的天气,加上干了很长时间的农活,刘媪逐渐感觉有些累了,就准备休息一会儿再干。
可能是太累的缘故,躺下休息的刘媪不知不觉睡着了。就在这时,本来还好好的天气,忽然间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霎时将白昼裹挟的宛如黑夜一般,搅得人们既惊恐又好奇,这天气究竟是怎么了?
古语有云:“天降异象,必有大事发生”。电闪雷鸣之下,劳作大半天的刘媪居然做起了“青春”美梦。只觉一双粗壮温柔的大手在自己身上轻轻游走,伴随着轻柔舒缓的触摸,刘媪逐渐感到呼吸越来越急促,身体不由自主的僵硬紧绷起来,期待着更进一步,更深一点……
等到刘邦父亲——刘太公到地里接媳妇时,远远的发现有一条状似蛟龙的生物伏在自己媳妇身上,正在上下其手,做着一些私密事儿。
刘太公当时没多想也没看太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回去后刘媪就有了身孕,随后生下了刘邦。
本来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已是“承龙”出生的天生贵体,该好好说点实在事儿了,但估计是刘邦还嫌不够高贵,也或许真有贵人之相,总之关于先天基因,刘邦还想再动些心思。
当时沛县县令有一位郡单父地区(今山东单县)的朋友,人称吕公。这个人很善于相面,能通过面相分析一个人的前途运势,也就是俗称的民间相学家。
在参加县令组织的一次聚会活动时,这个民间相学家第一次见到了刘邦。
按常理来说,陌生人初次见面,无非是“你好,很高兴认识你,我叫某某,以后常联系。或者经中间人介绍,这位是谁谁谁,哪里人在哪工作;那位是谁谁谁,哪里人在哪工作”。寒暄客套一番之 后,再说点家常话就完活了。
但吕公与刘邦的初次见面,又被安排成了异于常人的表演。
见到刘邦后吕公大惊,但见高挺鼻梁、龙形眉宇、美髯镶嵌,气宇轩昂之下,好一个帅小伙啊!吕公心中暗暗认定眼前这个帅哥绝非凡人。瞅准机会对刘邦说:“我相的人很多,但还没有一个人有你这么高贵的相貌”。
更离谱的是,席间这个民间相学家就要把闺女嫁给刘邦做妾。吕公这个闺女叫吕雉,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吕后,嫁给刘邦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其实,回头再看看这段故事,原来这个吕公是刘邦的老丈人啊!老丈人夸女婿的这番话,究竟是老王卖瓜还是真有其事暂且不论,单说席间第一次见面就主动把闺女嫁给刘邦,而且是做妾,这个真实度究竟有多高呢?
莫非刘邦真是潘安再世,世美容颜?
哦,不对。潘安、世美都比刘邦出生的晚。
莫非刘邦面相真的贵不可言?
或许是吧,但面相是会随心境改变的,吕公真有那么大把握相准一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主动把闺女嫁给他,而且是做妾?
真假是管不了了,因为故事才刚刚开始。
刘邦当上泗水亭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协警兼村级干部)后,一次奉命带领民夫赶往骊山,途中遇到大雨不能按时到达。依秦律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方是要斩首的,面对这种情况众人都很沮丧愁闷,不知道怎么办。
这时候“社会我邦哥”发挥本性作用了。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老子不干了,哥几个咱们一起逃吧,一起去吃香的喝辣的。刘邦对大家说到。
众人先是一愣,转念一合计,不逃肯定是死,现在有人带着逃命,而且还能吃香的喝辣的,有这等好事还等什么?跟着刘邦逃吧。就这样刘邦带着一帮民夫们开始了逃亡生涯。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刘邦带着民夫逃亡时,偏偏又遇到了凶猛的蟒蛇挡住去路。民夫们本来就是老实人胆子很小,看到蟒蛇都很害怕,犹豫不前不敢继续赶路,心想这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真是老天爷要弄死我们啊。有的人干脆打起了退堂鼓,向刘邦建议:“季哥(刘邦原名刘季,后来改名刘邦)呀,咱们还是从别的路走吧,路中间有条大蟒蛇,太他们吓人了”。
此时的刘邦刚刚喝了点酒,俗话说酒壮怂人胆,更何况刘邦还不是怂人。听完民夫的话,刘邦带着几分醉意说:“男子汉大丈夫正当赶路,区区一条蛇有什么可怕的!”
说完,拔出腰中佩剑,直接将拦路蟒蛇斩为两半。斩完还不忘对左右人说:“不就一条蛇吗?这不搞定了么?多简单个事儿啊!”
搞定一条蛇很简单,但后边赶上来的人说的事儿就不简单了。这些“后来人”说,刚才路过蛇死之处,看到有个老婆婆哭的很伤心,说是她的儿子白帝子变化为大蛇躺在路中间休息,被刚刚路过的赤帝子给杀了,说完老婆婆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以今人的角度分析,斩杀蟒蛇这事儿可能是真的,但什么老婆婆哭泣变化之类的事情,明显是人造的内容了。估计是刘邦授意后的作品,或者干脆是刘邦坐稳大汉江山后,连同文人墨客们使用的春秋手法吧。目的无非还是树立自身威望,控制无知群众。
但是“白帝子、赤帝子”之说倒不全是空穴来风。一说是借助了当时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赤为红为火德,克制了白帝(秦襄公、秦献公曾祭祀白帝)的金德;另一种说法是顺应了五帝五方学说,西方的秦国为白帝为金,南方的楚国为赤帝为火,也是火克制了金。两种说法都暗指刘邦诛灭暴秦。
不过,这些内容更佐证了事后诸葛亮。刘邦带领民夫逃亡期间赶路都来不及,哪还有心思琢磨这些复杂的内容?
不管是真真假假还是假假真真,听到这些话后的刘邦还是很高兴的,心想:知道我是赤帝子之后,你们更得服我了吧。事实也确实如刘邦所愿,跟随他的人日益害怕他,刘邦的自信心也与日俱增。
关于出身,刘邦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做文章?除了封建迷信思想影响和提高威望目的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咱们下回再聊。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