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敏敏秀特尔
  《红楼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这点是读者们公认的。但是《红楼梦》的思想性如何,它的写作目的是否是“通过描写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的没落,反映我国封建制度即将走向消亡的历史必然”,却值得商榷。
  我认为,《红楼梦》并非一部专为反对封建制度而生的作品,相反,它是为了悼亡某个封建世袭帝制的家族之没落而生。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目的,是为了挽救这个“封建制度”,找寻和探索解决“封建制度没落”的变革方法。
  但也正是因为看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堕落的特性,于是曹雪芹在书中对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所以虽然《红楼梦》不是为反封建而生,但是著者实际上对封建制度确实是持批判态度的。
  通观《红楼梦》整部书,曹雪芹始终在寻找如何治愈封建制度腐朽溃烂毒瘤的药方,但是我们也能看到,曹雪芹其实并没有找到解药。曹雪芹在书中说,这本书专门写给“王孙俊杰”看,但是他能指给王孙俊杰的也只是提醒他们小心“可怕的骷髅”,而不能指给他们如何建立一座“美好的大观园”的途径。
  在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时,曹雪芹是大胆而直率的。小说开篇就从贾雨村的“护官符”和因英莲而丧命的冯渊,向读者展示了一段当时社会环境下,由于封建等级制度而产生的人生悲剧。冯渊并非身无分文的贫民,他家中“有薄产”,但即使如此,冯渊还是死于非命。由此可见,曹雪芹在写作时,对于封建制度的批判是深刻而有力度的。
  批判的眼光不仅及于社会,曹雪芹对“贾府”更是进行了有力地鞭挞和讽刺。 “贾府”其实就是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的“家园”,曹雪芹是“生于斯并长于斯”的。但是同样,曹雪芹并没有因此而有所避忌,反而深刻地揭示了“贾府”外表伪善、内里肮脏的本质。
  在《红楼梦》中,秦可卿、白金钏、尤二姐是死在贾府中的。与死在贾府之外的冯渊不同,在著者笔下,秦可卿、白金钏、尤二姐这三位女性的死亡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她们的死亡都是自然的结果,或者是主体自愿选择的结果,而并非外界暴力所致。
  那么读者是否便会因此而认为,这三位女性的死亡是她们自身心性、品格等自身因素所致,而非受到了外力胁迫呢?显然不是。读者们很清楚,这三位女性的死亡,看上去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但是其实质是与黑暗腐朽的贾府家族分不开的。
  另外,曹雪芹作为这种封建制度的曾经受益者和后来的受害者,他在写作时对其的揭露也并非无意识的。我认为,曹雪芹其实是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制度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对于他而言,他只是找不到改善这种局面的良方。因而在《红楼梦》中,每当遇到困难时,便总有“一僧一道”出现,用“超现实”的办法,或者解决问题,或者逃避问题——遁世去了。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找不到出路的同时,曹雪芹仍然是在不断地实践并探索着的。他希望通过变革改善局面,比如他描写了王熙凤和贾探春“按劳分配”、“各负其责”的家庭管理制度变革,这些变革其实一定程度上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因为在封建体制下,所有的奴仆都应无偿为“主子”服务的,而“按劳分配”方式显然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所以,尽管曹雪芹的最终目的并非反对封建制度,但是由于他本人超强的领悟力和智慧,在18世纪中叶,在资本主义初级形态的经济形式已有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曹雪芹在创作中是有意而非无意识地反映了这种现实的。并且,他本人确实是在努力寻求两种不同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解决办法的。
  我们说《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它不仅表现了当时中国上层贵族的生活方式、社会风俗等等,更深刻揭示了在封建制度即将发生变革的前夜,贵族阶层自身的矛盾斗争和少部分人为解决这种矛盾而进行的探索和变革。
  当然,《红楼梦》更加伟大的部分,在于它对人性的揭示。在对人性细致入微地揣摩及描摹,对人物个性精确地提炼的基础上,曹雪芹通过精到、简洁的人物语言描写和人物动作描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难以复制的叙事能力。
  我认为,相比政治意义,《红楼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更可宝贵。《红楼梦》是一部旨在揭示人性的作品,在《红楼梦》里发生的故事,可能会发生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或者任何时代及制度下。而在面对困境、顺境,家庭、社会,诱惑、选择等不同环境和条件的时候,人应该如何审视自我,把握人生,这是《红楼梦》所要真正探讨的话题,也是它能超越时代,流行至今的重要原因。
  《红楼梦》的思想性在于它对人性的观察、刻划与揭示。作者使用了比较客观的视角,对人的自然天性、欲望与追求、善与恶,加以描写和记叙。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可以借他人经历,反思自身抉择,认清在时代潮流下应如何坚持和完善自我,这是《红楼梦》的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无疑,并且是其著者曹雪芹的悲剧。曹雪芹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当初没有正确认识人性的丰富性、人性的弱点,和人性更光辉伟大的一面。当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他对人性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于是,在《红楼梦》这部悲剧作品中,展示出来的是曹雪芹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当时的历史时代下,一般人如果适逢曹雪芹的遭遇,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逃避和放弃。但是曹雪芹没有向命运低头,在极端严酷的创作条件和创作环境下,他长期坚持写作,用笔锋向命运挑战。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读者体会更深的不是著者的“血泪”,而是他对于生活和生命充满热情和智慧的观察,是他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这是我认为《红楼梦》最伟大的地方。
  我在读《红楼梦》的过程中,作为一个与著者身处不同时代的局外人,都为作者的遭遇而感动、感慨,充满同情。但是著者自身却始终在书中保持了幽默、自嘲的情绪。能自嘲着看待自己的人生的人,通常都是勇者。这恰恰正是曹雪芹所拥有的品格。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体,《红楼梦》做到了这一点。《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曹雪芹作为不世出的伟大作家,对于读者而言,很幸运,我们有了这样一部《红楼梦》。

  情解红楼梦:
  以“爱新觉罗•弘时是《红楼梦》唯一著者,曹雪芹和脂砚斋都是弘时笔名”为核心的《红楼梦》著者和著作研究。
  《红楼梦》小说堪称“文学双面异绣”,它表里皆有喻,正反面皆是故事:它的正面是贾府儿女家常,它的背面则是康雍乾皇家历史。作此绝世双面绣者,乃康熙帝孙、雍正帝子爱新觉罗•弘时,他的笔名是“曹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