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秋读书笔记——一起和我了解春秋那些事儿吧
文章目录
引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无论我们的历史是上下五千年,还是更长或更短,从春秋开始严肃地梳理,总不会太错,毕竟春秋以前的历史文献太少,借用孔子的话来说,“不足征也”。因此,我的这篇长文就打算鼓足勇气,大着胆子,讲一讲有蛮多文献和文物可征的早期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的一段——春秋二百九十五年。
要讲春秋这风云耸动、隔两千余年至今依然熠熠闪光的时代,必须稍微梳理一下春秋之前的中国历史。
让我们略过像神话一样的尧舜禹以及比他们更久远的时代,穿过漫长的夏、商与西周,将镜头对准公元前770年前。此时正值周幽王姬宫湦(sheng1)在位年间,自从周武王(姬发)灭商以来,两百余年过去了,到了周幽王的时候,周王朝已经传了十二代了。
公元前770年前的十年间,是周幽王的统治时期。这位西周最后一们周王,是为中国历史贡献第一个花边新闻的帝王和亡国之君。他的正牌王后是娶自申国的申侯之女,史称申后。这位申后为周幽王生下嫡子(姬)宜臼,并且宜臼被顺理成章地立为了太子。跟着就是一个典型的喜新厌旧的故事了。周幽王又有了新宠——褒姒,而且褒姒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姬)伯服。于是,这个周幽王因为爱屋及乌,就要废掉申后为他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宜臼为太子。他不但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周幽王毫不犹豫地就废去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然后二话不说马改立褒姒做了新王后,褒姒之子伯服做了新太子。周幽王如此任性,以致于当时的太史伯阳感叹地说——大祸已成,谁也拿它没无可奈何了!
伯阳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这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历史上一个无稽之谈——那就是褒姒的离奇身世了。
褒姒姓褒,“褒”这个姓可是很有来头的。我们知道周王是姓姬的,那么周以前的夏和商的帝王分别都姓什么呢?夏姓——姒,商姓——殷。褒姓就源于姒姓,并且在夏商时期是有过一个叫“褒”的国家的,所以姓“褒”属于典型的以国为姓。褒姒的“褒”便是这个可以追溯到夏朝姒姓的“褒国”之“褒”。至此,关于褒姒似乎还在正常可理解范围和逻辑框架内,但接下来就要进入志怪、玄幻领域了。
根据史书和各种文献记载,相传夏朝末年姒夏的气数将尽,有两条神龙跑到当时的夏帝跟前对他说——我们俩是褒国的两个国君。古人遇到自己理解不了的事、解决不了的问题,喜欢求助占卜,于是夏帝便让人算一算,怎么处理这两条龙才吉利。结果显示,杀、放、留,都不吉利,只有“请其漦而藏之”才吉利。
什么意思呢?漦,就是口水、唾沫。也就是说要向这两条龙恭敬地要些他们的口水,然后好好地收藏起来,才吉利。这事我们听着荒诞不经,但古人是十足十地相信的。于是,这位夏帝就听从了占卜之兆,向这两条龙讨要了他们口水、唾沫,然而恭而敬之收藏在木盒子之中。此后夏亡,这个收藏着龙口水的木盒子就传到了商,商亡以后,以传到了周。期间沧海桑田,任由人世几经变迁,从来没有人打开过这个装着龙口水的木盒子。
跟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周厉王(姬胡)。周厉王是谁呢?从他往上数九代,是开国的周武王,从他往下数两代,便是周幽王。周厉王和周幽王是爷孙俩。也就是说,周幽王的爷爷周厉王第一个吃了螃蟹,打开了那个不知道传了多少代的、装着龙口水的木盒子。就像希腊神话里潘多拉打开魔盒放出了灾祸一样,周厉王打开了装着龙口水的木盒后,盒子里的龙口水瞬间流了一院子,而且怎么也清除不掉。
一院子的口水,想想就挺恶心的,又清除不掉,怎么办?接着古人的骚操作就来了——周厉王让妇人“裸而噪之”——脱光衣服对着龙口水大呼小叫。结果,这一大滩龙口水就变化成了玄鼋——也就是蜥蜴,跑进了周厉王的王宫。跟着,一个刚换完牙的小女倒霉蛋儿出现了,这个小姑娘只和这只蜥蜴打了个照面,可没过几年,她刚一成年就怀了孕——无夫而生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褒姒。
无夫而生子,搁谁身上也得吓个半死,所以孩子一生下来,这姑娘就把孩子给扔了。可能一切不平凡的人物在历史中都得有不平凡的身世,被遗弃的孩子偏偏被一对卖桑木弓箭的夫妇给捡走了。而这个时候已经是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姬静)的时代了。他当政时,民间开始出现惊人的童谣,大街小巷的上孩子们都在唱——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什么意思呢?檿(yan3)弧箕服,你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桑木做的弓箭。这个童谣传到周宣王的耳朵里,宁杀错一千,不放过一个,他立即下令凡是卖桑木弓箭的都抓起来杀了。所以,捡到褒姒的那正主夫妇俩便带着褒姒逃到了褒。再后来,褒人犯了罪,就从民间征召了一君漂亮的女孩子献给周王免罪,褒姒便在其列了。
这个故事也好,史实也好,大致的前因就是这样的一个玄而又玄的story。明代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一开篇就是这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的开头神话色彩太过浓烈,但褒姒入周宫,遇幽王,接下来就是实打实的历史了。
周幽王废掉元配的申后和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后,申后的父亲,也就是申侯不干了,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说他联合了缯国和西夷的犬戎发兵攻打周幽王。可是,由于周幽王之前曾经为博美人一笑,多次举烽火戏弄诸侯,所以至此等到危难时分,狼真的来了,可“狼来了”喊多了的周幽王再举烽火,竟然一个援兵也没有到,最后被老丈人申侯杀死在了骊山之下,至此西周灭亡。
周幽王死后,蛇无头不行,申侯便和诸侯一起拥立了申后所生的废太子宜臼做了新的周王,也就是历史上东周的第一代王——史称的周平王。
慢着,这段历史必须要重新梳理一下。因为关于这段历史,西晋时出土的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竹书纪年》和清华简,尤其是“清华”简(2008年清华大学获捐2888枚战国竹简,学术上称之为“清华简”),跟《史记》的记载是有出入的。而《竹书纪年》中所记历史虽然 与传统记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很多记载却又与甲骨文和青铜陵器上的铭文相符合。尤其是清华简上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结合起来看的话,在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这件事上,《竹书纪年》和清华简比《史记》更有说服力。
清华简说,周幽王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后,宜臼就出逃到了他的外祖父申侯的申国。周幽王呢,不爱了就要斩尽杀绝,为了未雨绸缪,他和伯服(伯盘)就率领军队前去申国追杀宜臼。申国在周国的西边,国小力弱,没有能力独力抵抗强大的周军,于是申侯便拉上盟友——曾国(不是湖北曾侯乙的那个曾国),而曾国呢又拉上它的另一个好基友——犬戎,一起反击周幽王。而且,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没有周幽王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而诸侯不至,因为我们所熟知的烽火制度是事实上是战国时才出现的——总之,周幽王最终不敌申、曾、犬联军,最后和爱子伯服(伯盘)一起被杀,西周灭亡。而西周灭亡后,宜臼也没有立刻顺利登上王位,因为大臣们拥立了周幽王的弟弟做新的周王,这就是所谓的周携王了。从此以后,宜臼与周携王叔侄对立,经过长达二十一年的战争,才在晋国的支持下,宜臼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才正儿八经当上了周王。而这个历史时间节点,历史学家梳理说是在公元前770年。
虽然关于这段历史的说法出现了小分叉,但不影响大局。东周开局,春秋自此也就开始了。我们的春秋二九五,也就肇始于公无前770年,也就是周平王(宜臼)元年。
为什么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春秋呢?
“春秋”其实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名。鲁国的史书、齐国的史书、郑国的史书、晋国的史书……包括周天子的史书统统都叫“春秋”。话虽这样说,但各国的史书除了“春秋”这一通名外,又另有自己的叫法,比如根据《孟子》 记载——“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晋国的史书叫乘,楚国的史书叫梼杌,鲁国的史书叫春秋,都是一回事。所以“春秋”既是各国史书的通名,也是鲁国史书的专名。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于春秋这段历史时期的大部分史料,确实也是从记载鲁国历史的鲁春秋和注释鲁春秋的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尤其是春秋左氏传中来的。
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断代,春秋始于周平王,终于韩赵魏三家分晋,此后便是战国时期了。为什么春秋要止于三家分晋呢?这就不得不说一说周这个王朝的立国之本了。
要说周王朝的立国之本,首先要追溯周以前的王朝的立国之本。周之前是商,商之前是夏,夏再之前便是上古二帝尧和舜了。尧老了禅位给以孝闻名、治四凶有功的舜,舜老了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禅让的本质是选贤与能。但是,禹死之后这种选贤与能的立国之本却发生了变化。
司马迁说禹指定了继承人——益,但是益不能服众,所以诸侯都去归服了禹的儿子启,于是启就打破了禅让制,儿子继承老了,做了天子,建立了夏朝。司马迁的这种说法,有没有没为启破坏禅让制洗白的成分,后人已不得而知,但是司马迁接着记述说,启即天子位后,有扈氏不服,于是启就出兵讨伐有扈氏。而且,在讨伐有扈氏前,启还发表了一篇讨伐有扈氏的宣言——甘誓。这篇讨伐檄文可是很是吓人的,启在甘誓里说什么“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简单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有扈氏有罪,天要灭了它,我和你们一起替天行道,出兵讨伐它;上了战场后你们都要好好出力,出力的有赏,敢不出力的,我就杀了他祭神。从这篇甘誓中可以想见,所谓益不能服众所以诸侯都去归服了启云云,多少是有些水分的。
就这样,启挟天命、拿着大家伙的性命威胁着大家伙,帮着他把不服他的有扈氏给灭了,从此以后天底下就再没有人敢站出来不服他了,“天下咸朝”。由此可见,启这个天子之位是靠拳头硬得来的。所以,启死了以后,将他的帝位直接传给了他的儿子太康。从此以后,帝位不是父死子及,便是兄及、弟及、叔伯及,天下便成了一家的天下了;要想改变上一家的家天下,机会只有一个,那就是改朝换代。因此,商是灭了夏后的又一个家天下,周自然也是灭了商之后的新一个家天下。
如果说家天下是夏、商、周的国体的话,那么分封制便是这几个王朝的政体。关于分封制的源起,学者是有争论的。我们大体可以认为分封制萌芽于夏,肇起于商,集大成于周。可以这样说,周王朝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史料,让后代的人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虽然对于后人来说所得永远是一斑与全豹的关系,但所有的历史对后人来说注定永远只能是一斑,不可能是全豹,所以我们也就就一斑来猜度一下那只全豹的可能模样吧。
了解周王朝的分封制,对我们接下来了解春秋这个时代非常重要。
周灭商后,先后经过两次分封, 大体奠定了周的政治格局。第一次是周武王灭商后的分封。这次的分封,受封的包括商纣王之子禄父、古圣先贤之后、功臣谋士,以及宗室血亲。禄父治商遗民;古圣先贤之后,包括神农、黄帝、尧帝、舜帝的禹帝的后代,周武王分别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尧帝之后于蓟,舜帝之后于陈,禹帝之后于杞;功臣谋士吕尚(姜子牙)封于营丘(国号齐);自家兄弟里,弟弟周公姬旦封于曲阜(国号鲁),宗室召公姬奭封于燕,另两个弟弟姬叔鲜封于管,姬叔度封于蔡。关于这些分封国的版图,我们当然只知道个大概,具体的疆是不得而知的。
接下来,别眨眼,别错过,因为历史马上就要洗牌了。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姬诵)即位。可是当时周成王当时年龄还小,相传尚在襁褓之中(这也是一段公案,这里我们就不纠结了,暂且认定他就是年幼在襁褓中),这时天下初定,周公担心诸侯有异心,于是他就以王叔的身份代成王摄政。这么一来,以管叔和蔡叔——也就是上一段提到的武王姬发的那两个弟弟姬叔鲜和姬叔度——为首的周成王的叔叔们不干了,他们怀疑周公姬旦这个兄弟摄政的行为是要代侄自立,于是就联合了武庚,也就是商纣王之子禄父,一起扯起了反旗。跟着,周公姬旦奉成王之命(反正成王还小,咋说都行吧),剿灭叛军,最后的结果就是武庚也就是禄父和管叔也就是姬叔鲜被诛杀;而姬叔度也就是蔡叔则被流放。为什么管叔和蔡叔一起造反,但最后管叔落了个被杀的结局,而蔡叔却只是被流放了呢?因为武王死后周公摄政,是管叔带头宣扬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的,所以作为首犯他必须死,至于蔡叔属于从犯,又是自家兄弟,周公就留了他一条性命。管叔和蔡叔都犯了罪,于是周公便将他们的封地收回,然后改立商纣王的哥哥——微子,代商立国于宋,周武王的弟弟康叔立国于卫。
跟着,周公东征,所获土地分别封在他自己、吕望、周成王的另一个弟弟唐叔虞等人的名下。
这里说得有些语焉不详,所以还要展开。周公旦最早受封的封地是曲阜,国号鲁,但是因为周公旦要留在周成王身边摄政,所以真正到曲阜去就封的是周公的儿子——伯禽。后来,周公东征淮夷时得了奄地,将其地归在自己名下,也就是给了鲁国。周成王即位,唐人叛周,周公出兵灭唐,然后周成王便把弟弟叔虞封到了唐。关于这段故事,通常的说法是,当时年幼的周成王把桐叶削成玉珪的形状,然后戏封弟弟叔虞,结果史官却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就把叔虞封在了黄河与汾水之东的唐,所以叔虞又被称为唐叔虞。但又有学者根据出土的金石铭文考证,唐叔虞被封在唐并不是因为周成王的一句戏言,而是因为当年他和周公、姜子牙等人一起辅佐周武王有功,受封凭的是他的武功。而且后一种说法相关史料更多,貌似更可信。不管受封的原因为何,总之叔虞受封之唐后来传到他 儿子姬燮手中后,始称晋侯,这也就是晋国最初的来历。
以上便是周初受封的几个大国,包括姜齐、姬鲁、姬燕、姬卫、姬晋,殷宋(实姬姓)、以及焦、祝、蓟、陈、杞诸国。当然,周初分封的国家绝不仅是上文提到的这些少的几个,事实上,根据《荀子》记载,周灭商后,周公辅政,建封七十一国,其中姬姓子弟53人。也就是说,如果荀子所言非虚,周初总共封了71个诸侯,其中53个都是周王的兄弟子侄。如果根据周襄王的大夫富辰的说法,管国、蔡国、成阝国、霍国、鲁国、卫国、毛国、聃(nan2)国、郜国、雍国、曹国、滕国、毕国、原国、丰国、郇国,这些国家的初封之人都是文王之子;而于阝国、晋国、应国、韩国,这几个国家的初封之人则都是武王之子;凡国、蒋国、邢国、茅国、胙国、祭(zhai4)国,这几个国家的初封之人,则是周公的后代;那么荀子所说的53个姬姓诸侯国我们就知道了一半以上,再加上一些非姬姓国,最初的基本盘我们大体能有个基本的了解了。但是,基本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洗牌,所以到了春秋时期,全国前前后后竟然有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之多。
今天,我们谈到周代的历史,常常会模糊当时的分封等级,甚至有时会直接统称他们为诸侯王。但事实上,除周王外,春秋时期的诸侯都够不上“王”这个称号。可我们今天熟知的所谓“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爵位,又不是一开始便有的,很多人在什么时候到底是个什么等级,也还是笔糊涂账。真正的五级爵位始见于《孟子》,而我们知道孟子已经是战国时候的人了。
那么,春秋时对这些诸侯的通称是什么呢?综合各家学者的观点,通称应该是“公”。可实际操作中又不那么统一,以鲁国为例,所传古爵中其中有四个爵器称“鲁侯”,一个爵器称“鲁公”,其他国家的诸侯亦是不一而足。虽说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始见于《孟子》,可是我们读《左传》《国语》之类的春秋史书,却又实际上常常遇到鲁公、郑伯、晋侯之类的不同称呼;上文我们又说这些称呼作不得准,可是读到这样的称呼,读者心里难免犯嘀咕,感到一头雾水。所以,这也算是历史的一桩公案,有待后来者根据更多的新史料作出新的解答。
周初七十一国,经过历史的反复洗牌,到了春秋时代,除了周以外,挑大梁的是这样几个国家:齐国、晋国、宋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郑国、鲁国。除此之外,重要的参与者还有卫国、陈国、蔡国、曹国、虢国、邢国、虞国、莒国、成阝国、邾国、许国、滑国、滕国、薛国、萧国等众多中小诸侯国。
挑大梁的几个国家,前五个我们都知道,出过春秋五霸;跟着的吴国和越国乃是春秋后期的后起之秀,历史参与度很高,也曾分别称霸一时。至于郑国和鲁国,郑国虽未雄霸,但也算小霸;而鲁国,虽然国力没那么强,但是它既是周初就封给周公旦的正统姬姓国,又属于《左传》的主角,少了它怎么能行呢?
这些国家是春秋时期的基本盘。而我们知道,战国的基本盘也就是战国七雄乃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从春秋的基本盘,到战国的基本盘,要经历多少的此消彼长和人世变迁。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一一展开的内容。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