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就是夏
文章目录
三星堆就是夏,至少是夏遗民祭祀大禹的场所。证据如下:
1)史书记载,大禹出西羌,生于石纽。这与广汉三星堆位置高度契合。
2)《竹书纪年》记载:大禹虎鼻阔口,两耳参镂,身高九尺九寸。
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像,不就是虎鼻阔口,两耳参镂形象吗!?试问,三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总人口不过千万,又能有几个同样这形象的英雄祖先能被大家顶礼膜拜?
商代以前,一尺约等于现在的17厘米。三星堆出土的大立人1.72米的净身高也正好符合。
竹书纪年》记载大禹头戴钩铃,颛顼帝首戴干戈。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不正是头戴钩铃或首戴干戈形象嘛?
3)《山海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白马就是白马羌,战国到秦汉时代还生活在广汉到阴平及武都一带。
《史记·西南夷传》“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鲧应该是广汉白马羌人的部族首领。
4)武王伐纣,为何巴蜀及汉中地区的诸侯会不避道路艰险积极参与?他们前歌后舞为周人冲锋陷阵,史书却不记载有任何封赏。因为打的旗号之一就是商灭夏,为有夏报仇。才可以让他们不计回报的为周人打工。其中汉中的褒国就明确是夏人王室直系姒姓后裔。褒姒还嫁给周幽王。
5)《史记》记载,夏灭亡后淳维带着夏朝子民融入了匈奴。霍去病在河西走廊打败匈奴休屠王和浑耶王后,抢得匈奴人的祭天大立金人。这跟三星堆的祭天大立金人吻合。三星堆和匈奴人都有大立金人祭天的传统,因为他们都是夏人后裔。
6)《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
都广之野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种气候条件,显然在秦岭以南。就是现在的成都。海内经主要写巴蜀地区。
这跟周人对自己先祖后稷的描述是吻合的:周人说自己的先祖后稷在夏人那为官,后来失官后,在首领不窋,公刘带领下才来到了甘肃庆阳,自窜于戎狄。
三星堆如果是夏,山海经说后稷葬于成都,那么史记和山海经的记述就得到完美解读。
7)三星堆出土文物都属于夏文化元素:
a)高大青铜树,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跟山海经描述一致。而中国关于十日的民间传说,都跟夏人有关,属于夏的文化元素。
b)其中出土的鸟身人面像,正是《礼记》《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的华夏正神句芒。
其帝太皞,其神句芒
《墨子》:明鬼(下)《墨子》:昔者郑穆公,当昼日中处乎庙,有神入门而左,鸟身,素服三绝,面状正方。明明是华夏正神,为何非要说是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呢?
c)三星堆出土了头顶大罐劳作的青铜人像,而金文中的夏字,不也正是手扶头顶大罐劳作的象形文字嘛!
金文中的夏字,不正是三星堆出土文物的写实吗?
d)三星堆出土的华夏人标准坐姿。
e)玄圭 或叫牙璋。 是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帝赏赐给大禹的礼器。也是夏部落文化的重要标志。
有学者提出:牙璋就是玄圭,是夏文化的标识性元素。由于是有虞氏的瞬帝赏赐之物,三星堆权杖出现的鱼凫图案就很好解释了。
《山海经。大荒西经》曾经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有人把鱼妇解读为鲧,那么权杖就可能是鲧的权杖。《史记》司马迁说,西汉时南方还流行用四川邛竹做的竹杖,汉朝人叫其大夏杖。
8)《史记》记载,大禹是东巡狩到达浙江会稽山。符合东巡狩到浙江的,不可能是晋南或山东及河南,四川完全符合。(《吴越春秋》记载东巡狩到南岳衡山)
9)广汉,汶川地区,当地羌族老百姓至今有祭祀大禹传统,跳禹步舞。四川汶川,北川,乃至盐亭重庆一带一直有大禹和嫘祖等先夏人物传说。
综上,三星堆应该就是古羌及古蜀先民们祭祀大禹的地方。只是后来蜀道隔绝,中原和蜀地各自独立流传,最终产生偏差。即便如此,扬雄的文艺采风作品《蜀王本纪》里面依旧处处有大禹的影子(杜宇有大禹影子,开明有夏启的影子)。
![](https://tanguan.io/images/322316809.gif
http://img3.laibafile.cn/p/m/322316819.jpg)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