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取消限号为抓手优化城市治理

  未来10-20年,中国社会处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关键时期,碳达峰和劳动力达峰接踵而至,将是大多数城市盛衰分化发展的核心时期,再往后,可能再也没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大规模的城市蝶变。毫无疑问,随着经济发展,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必然衰退、乃至衰败。是走向兴盛还是走向衰退、衰败?同样是时代给廊坊的一道必答题。通过以取消限号问题为抓手优化城市治理,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谁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这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恩人、是这个城市市民的恩人!
  一、限号政策作用不大、弊端不少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每个人都能读到其中三味。有朋友来廊坊一个月便离开了,他直言在廊坊读到的是“爱来不来”的印象和感受,在城市竞争激烈、众多城市追求让人“来了还想再来”体验和感受的当下,廊坊城市体验推动着我写这篇文章。以廊坊市区人口密度,而实行限号,让人难以理解。限号是一种简单粗暴、极其无奈的政策。凭廊坊市区的人口密度和汽车通行量,远没有达到非限号不可的地步。诚如朋友所言,即使在繁华地带,廊坊公交车的感受就是等到“绝望”,后来笔者发现公交车系统采用班车模式来管理公交,而很多县城都已经实现县城到乡镇的公交化运营,大城市地铁实现3-5分钟一趟公交化运营,公交的班车化运营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是一种极其落后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站在新时代,优化城市治理大有可为。
  限号的实际作用并不大,在周一至周五,每日限尾号两个号,理论上相当于限制20%的车流,实际上,在路上实际通行的汽车通行量,远不会实现20%的控制,笔者预计实际通行量减少约10%。因为限号限制的20%的理论通行量,对于必须用车的单位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同样实现了出行。一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必须通行,单位通过多辆汽车应对限号,所以限号对这类通行毫无影响。二是必须出行上班或办事的人员,通过两辆车乃至多辆车避开限号,或者通过打车避开限号,满足出行需求;对于另外一部分人,限号当日改用电动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三是出行需求不迫切,限不限号对其影响非常小。所以,限号限制住的主要人群是没有车或者只有一辆车的上班族,这就导致另一个现象,廊坊打车平台异常发达,在限号背景下,公交车的匮乏,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通行量。四是当前多处修路,无形中造成了拥堵,一旦修路完成,也可以释放不小的通行量。
  限号带来了不少弊端。一是增加城市生活和发展成本,增加企业的通行成本和居民个人出行成本,不利于提升城市活力,极大影响营商环境,极大限制城市进一步发展。二是为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利,有不少有车的家庭,本可以开车接送小孩,但因为限号,公交车又及其缺乏,出现了极其另类的一幕,有车不能开,只能骑电动车夏天冒骄阳酷暑、冬天战寒风飞雪。三是公交车的匮乏,极大浪费居民等待时间和等待成本,无形中抬高出行成本,间接加剧拥堵。
  所以这20%的限号,实际限制的通行量预计在10%左右,如此,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从其他方面要回这20%的限号,限号完全没有必要。
  二、取消限号的潜力在哪里
  在到廊坊的半年里,笔者通过在交通路口统计观察和对出租车、网约车司机沟通调查,结合高德地图路况信息,发现城市交通系统有很大潜力,但需要用足绣花功夫。
  从时间看,拥堵主要出现在上下班时间,出现在南北主通道和东西通道。从地点看,拥堵主要产生于在修路区域、商圈区域、火车站汽车站区域、银河路、新华路、铁路涵洞、学校区域、医院出入口、部分小区出入口等。出行目的主要有上下班通行、上学通行、就医通行、其他通行。这种情况最直观的是车太多了,汽车大幅增长超过道路通行限制,这是很大的一个方面,但绝对不是理由,而是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本质还是规划滞后和交通系统有效利用率不足;还有一种理由就是铁路造成的,但是很多二线三线城市在城区中心不仅有铁路,有的还有江河隔阻,同样的人口密度,并不至于限号。
  影响廊坊交通通行的几大因素:
  (一)城市规划因素。一是独立的城市定位。如何处理同北京天津的关系,这是廊坊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二是城市系统性不足。城区尤其是安次缺乏独立的生产、生活、消费场景和城市系统,城市系统性高的多数人日常无需离开日常生活区域。三是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工业区、商服区布局来看,铁路两侧城市系统独立性不强,居住和上班带来的通行问题,尤其是路网系统,过度依赖铁路涵洞通行,这是直接因素,但这个因素确实存在诸多制约。
  (二)路网系统因素。一是路网功能不明。路网作为城市的骨架,最大的问题在主干道、辅路、次干道、区间道路功能不清晰,车辆通行选择性太差,往往都向主干道、次干道涌。二是道路分流差。大多数道路分流功能非常差,可称麻花型交通,直行和转向的交叉,自行车、电动车、行人和机动车交叉,全部拧到一起。三是断头路,主干道外的次干道和区间道路存在众多断头路,两条主干道(次干道)之间、大型小区之间的区间道路奇缺。四是道路的效用很差。一条道路效用的实现,不仅仅在于本身,甚至更多地不在本身,而在于附着于道路的其他功能的影响。大多数小区和停车场进出口直接对接主路,进出车辆转弯与主路直行车辆汇聚造成拥堵,严重影响道路综合通行效率;学校、医院等交通区位缺乏泊位,车辆全部停在干道造成的拥堵;路上停车位设置不合理,有不少道路停车位、公交车站牌离交通路口不足二十米,占用了转弯道路,严重妨碍转弯车辆通行;停车场缺乏,不少道路成了停车路等等。
  (三)道路交通标识、信号系统因素,包括红绿灯和路面车道、标线指示、护栏等标识、信号系统。一是绞着状态。最典型的莫过于南北直行的眼看到马上要通了,突然黄灯再加上几辆车,东西方向就隔断了,又重新堵起来了,进入胶着状态。二是绿灯畅行不足,一条路和交叉路红绿灯时长设计不够精细,远远没有实现最大通行效率。三是红绿灯功能设置不精细,最典型的直行转弯、人行道,全部人车涌动、相互缠绕。交通信号系统的优化空间非常大。
  (四)施工组织水平因素。一是施工断面控制不合理。大多数施工断面和通行断面布置严重不合理,施工单位只考虑施工,没有充分考虑施工过程的通行,只是一句造成通行不便就万事大吉,而笔者观察发现,有些道路再让出1米,通行效率可以极大提升,施工单位完全有能力、有水平克服,甚至应该主动考虑、提出建议,这反映出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计划水平的不足。二是施工衔接性太差,两条主干道,一条还没有修好,另一条已经拦起来了,有的甚至拦起来以后半年没动静,思想上的落后,纯粹人为造成的拥堵。三是道路协调性太差,比如部分道路施工,机动车走上了旁边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路受到很大破坏,这种缺乏统筹施工意识,导致东边修好了西边坏。
  (五)公交车系统作用微弱。此处无需赘言。
  三、细之又细的绣花功夫必能取消限号、优化城市治理
  城市发展的交通问题是全球多数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关键不在问题,而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优化解决这个问题。当下城市建设,言必谈智慧城市,但不管是美国的智慧城市案例还是国内智慧城市实践,智慧城市最本质的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化,而不仅仅是智能设备和智能设备的运营商。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化,就在细之又细的绣花功夫,通过解决限号等问题,系统优化城市治理。
  (一)组建解除限号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细致开展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个人力量是极其有限的,能够获取的数据更不能和相关部门同日而语,数据的有效性也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强烈建议市委市政府组建专门研究团队,让更多听得见炮声的人参与决策。由市委市政府统筹,抽调精兵强将,开展解除限号工作的详细调研,充分借助外脑,尤其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滴滴打车等平台积累的优势数据,对城市道路系统情况、汽车保有量、拥堵情况等进行调研,合理预测未来3-5年内整体道路通行量、部分道路修好以后释放的通行量、部分道路重修减少的通行量和汽车、电动车增长情况,准确掌握存量通行量和科学预测增量通行量,为科学决策、统筹解决交通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加强智库建设,专家和一线军师相结合,注重专家的选择,尤其是需要成名作的专家,实现相互扶持,建立竞争性智库体系,每一项事业谋划,组建多个务实、高效、合适的竞争性智囊团队。
  (二)找准定位,做好京津服务员。城市定位对城市发展有着决定性地影响,环京津城市圈为何没有昆山?根本原因在于上海是市场驱动型为主,北京是行政驱动型为主,天津是投资驱动型为主,这就决定了廊坊城市定位和城市突围需要采取与实际匹配的方式,根据京津口味下菜。从更长的时间看,廊坊拥抱北京、作为北京后花园是首选,其中睡城和就医城两大功能,是必然的;睡城的建设,通过产业发展,一部分可以实现睡在廊坊、干在廊坊。廊坊城市发展,产业承接、成果应用、成果转化这些关键要素上面,不能单纯幻想能享受“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扩散效应,相反,甚至还要受得住虹吸,这就需要需要自身造势、优化配套,采用黄奇帆式承接,而非简单外溢承接,这是重庆、成都、南京、合肥先后网红式崛起的精髓。一方面,为有前景的产业量身创造产业配套环境,需要通过异常精细的产业调研,详尽考察产业周期、产品周期、企业周期、市场阶段、企业家成长阶段等诸多因素,围绕“龙头加主力加配套”的产业建设模式,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集群,发挥灵活的规模效应,而非简单地所谓延链、强链、补链,链是最不具有稳定性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求产业链建设者加强链条的宽度、柔性和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产业建设需要围绕市场需求、产业需求做文章,在京津产业发展、配套的共性需求上谋发展,在这种需求配置上,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一个产业模块的规模效应,挟制上下游,集聚上下游,形成局部优势的规模效应。近十年,淘宝的平台效应、美团的终端效应、微信的社交效应、台积电的代工效应等市场经济发展和重庆笔电产业占比、成都合肥显示器占比、长沙工程机械占比等产业发展充分证明,“挟天子令诸侯”的效用,通过稳坐一端,发挥挟制上下、发展一方的关键作用。
  (三)解放思想,树立城市运营思维。解放思想对一个地区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不仅仅在高级领导、更在小权在握,同样也在运营单位、施工单位等具体落实单位,摒弃政府工程优先的落后的优越感思维,真正落实人民至上,用足绣花功夫,打造智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用好用活已安装的智能设备,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者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运营者观念。不少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这么个问题,一个是设计效率和实际效率完全不成比例,比如智能设备投资花费1亿,设计效率提升80%,实际却提升了20%,然后各种理由再花几个亿,效率提升到40%,实现了100%的提升,回过头看,其实还是不达标;另一个是,规划预测存在巨大水分,不少城市城区200万人口,却要建设600万大摊子,经济下行期,这种豪情万丈大多数的结局都是拍拍屁股走人、当地百姓填坑。所以,这都需要运营者、掌柜的们实事求是、精打细算。二是建设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围绕人本身、围绕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价值取向、公基保障,建设让人来了还想再来的城市。在智能手机发展进程中,迭代升级都有诸多用户参与,形成米粉、华粉等诸多标签群体,建设城市、经营城市,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应该拥有相应的发言权。三是坚持系统思维,道路交通问题,往往不是道路问题,涉及诸多相关的停车、交汇、公交车泊位、交通信号标识、红绿灯等综合系统,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考虑所有相关因素,发挥道路最大通行效用。四是打破一些小山头小九九。长期以来,大多数城市都有交通困境,市委市政府重新统筹和分配权力,在坚守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引入专家团队,百度地图、高德地图、滴滴打车等平台公司,打破原有一些利益和权力分配,突破小山头、小九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策。
  (四)加强规划,建设相对独立的城市系统。从廊坊城市长远发展看,城市南拓西进是一种必然,永清、固安、霸州一部乃至全部划入廊坊市区正逐步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当前存在诸多障碍,但并不影响大力推进融合,恬待此花开。一是围绕打造独立的城市系统来打造城市未来区域。当前,城市北部和临空区路网相对完善,但离城市系统还有很长道路要走。扁平化的城市,一个大城市拥有多个独立的城市系统已经成为诸多国内外城市的共同选择,每个独立系统全面涵盖生产、生活、教育、医疗、消费场景,城市系统性高的多数人日常无需离开日常生活区域。二是强化安次和临空区独立城市系统功能。通过铁路两侧形成更加独立的城市系统,大多数人在系统内满足生产生活工作需求,减少铁路隔阻带来的交通压力。居民日常通行,尤其是上下班通行高峰。
  (五)全面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灵活交通网络。围绕“快速直达、四通八达、便捷到达”,优化城市交通系统。一是建设城市快速路系统,实现快速直达。不论是临空区还是廊坊高铁站,围绕睡在廊坊、干在北京,谋划建设出门一小时内到达北京南站范围的城市快速路系统,真正融入北京。借光明西路跨铁路桥的机会,进一步拓展功能,拓展城市东西快速通道,谋划建设南北快速大通道。二是丰富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实现四通八达。拓展完善城区内交通道路,充分发挥道路功能,建立健全“主干道—次干道—区间道路”四通八达、机动灵活的交通网络,倒排工期、限期攻坚打通区域内断头路,增加次干道,完善次干道功能,进一步丰富百米内区间道路和小区道路。围绕充分发挥道路效用,打好组合拳,推进各行其道;进一步完善城市信号指示系统建设,科学把握不同路口红绿灯时长等设置,合理安排道路全线红绿灯系统衔接;强化道路标识系统引导作用,减少交通路口区域变道等情况;对道路交通造成影响的小区出入口、各类停车场出入口、医院学校接送停留区域、道路停车位、公交车泊位等,进行充分的分类分流整治,推动有条件的学校、医院等复杂的交通交汇区,把机动车出入通道改到非主干道路口,设置汇入主路的缓冲地带;结合道路、标志线、红绿灯等,推进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分流体系建设;增加拥堵城区区域停车位设置,推进块状四通八达的立体化智能停车场建设,加强停靠管理,减少非必要的行车,增加最后一公里通行便利。三是强力增加公共交通供给,实现便捷到达。建设以公交为主,以的士、网约车为辅,科学有效运行的共享单车为延伸的公共交通体系。公交车建设,坚持系统思维、顶层谋划,从公共交通运营体制、线路设计、通行设计,到增加公共交通有效供给,到公交车等公共车辆标识和专用道体系,再到公交系统停靠泊位、停靠泊位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再到城区特别线路,以及停放站场、充电、加油、应急调度和处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施策。
  (六)加强城市大脑建设,发挥治理者效用。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脑建设,第一位一定是安全,而不是智慧,不顾安全谈智慧,是当前诸多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病,最典型的的莫过于智慧小区建设的刷脸系统,最低级的智慧、蕴含着最大的信息安全风险;第二位的是治理者的智慧,治理者先得解放思想、拥有城市治理思维,这是一种开放包容、精细精准、不断迭代优化的治理思维,能够积极主动用好智慧城市的软件硬件为城市治理服务;第三位才是智慧城市建设本身,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全球经典范例并不多,所以没有拿来就用的模式,尤其需要增加建设的预见性、功能的可塑性,能适应不同时期的治理需求。首先,实施中台战略。智慧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到后台(各系统的核心秘密)、中台共享(可有条件共享的秘密)、前端应用,全面强化后台核心的防地震等硬件安全和防泄密的保密安全建设,加强中台共享作为发挥数据信息运用的共享作用和保护信息安全的屏障作用,为前端应用区和后台核心区之间建立起有效安全隔离带,更好发挥前端应用区效用。其次,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大脑建设处在1.0阶段,在治理体制和思想上亟待升级,亟需改变在规划建设和实际运用上前中后混合混用,城市天眼系统、交通指挥系统、政务服务系统、减灾防灾系统等各大智慧系统九龙治水等乱象。提升智慧城市中各个治理系统具体管理者、操作者、运用者的治理素养,尤其是精细挖掘和发挥智慧交通系统的大数据作用,解决实际问题。成立应用型的城市治理研究院,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坚持围绕解决一线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用好智慧城市治理中的大数据,为城市治理提供切合实际的参考。最后,加强城市大脑为统领的智慧城市建设。当前,大多数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全面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将转变为向重点领域的纵深发展,多数领域不缺智能的软硬件、缺的是全面加强整合、统领,这个统领就是以中台为核心的城市大脑。全面推进交通、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民政、税务等各部门系统的信息数据共享,完善面向为民服务的中台和前端建设,强化以内部监管、决策为核心的后台中台建设。
  总之,上策是全盘改造,综合施策,分步实施,多点突破,实现城市治理水平大步跃级提升;中策是不进行大改造的前提下,进行积极有效的系统调整,全面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妥善解决限号问题和交通问题;下策是涛声依旧,小修小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