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标准农田 为乡村振兴“奠基”
文章目录
粮农稳,天下安。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各地锚定目标,抢抓工期、增加投入、强化管护,全力完成今年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粮食丰收提供稳定支撑。贵州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提升粮食产量、助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而深远。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政策落地生根。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细化相关举措,确保政策落地生根。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思想认识,既着眼当前又谋划长远。要立足实际,出台相关方案,安排专项资金,组织专门人员,明确主体责任,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务求实效,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做成暖心工程,赢得群众满意,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摸底排查,推进高标农田建设。“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贵州的真实写照,贵州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平均海拔1000米,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山间平坝仅占7.5%,是耕地资源分散而稀少。要想建设高标准农田,就必须加强调查摸排,建立基本台账,整合有限耕地资源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样才能提升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确保圆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维护粮食安全、助力强省富民提供坚强助力。
完善体制机制,让农产品稳产增产。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摸索。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不能边建边破坏,失去了建设的意义。因地制宜,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标准,强化建设质量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量质齐增。完善体制机制,出台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确保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机耕路通到田头。在粮食种植方面稳产高产,通过农业产业振兴拉动乡村全面振兴,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
文章作者 中国贪官数据库
上次更新 2021-06-20